“语言课堂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思维能力,亦或是文化意识?”
“语言课堂是否要强调课型差异?”
“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哪个才是课堂活动的重心?”
……
12月5日上午,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树人楼二楼教研活动中心,来自我市八所高中的参会英语教师济济一堂,谈论的话题紧紧围绕本次联合活动的“同题异构”研究课“Module 6 Unit 2 Project Making a happiness handbook”展开,滔滔不绝间充满思维火花的碰撞。执教者分别是来自我校的潘正凯老师和北郊中学的诸炼老师。两位教师以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性教学为研究主题,经过多日的斟酌思考、锤炼打磨,最终为了大家呈现了两堂精彩的英语课。
在导入阶段,潘老师自己的《快乐拍手歌》吉他弹奏视频热身,通过询问“你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激活、拓展学生对于幸福的理解,为后继的讨论和写作活动埋下伏笔。学生在任务型阅读的框架下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和关键细节,教师然后通过归纳、推论、比较等认知活动深度理解文本,引领学生关注教材中两篇文章所反映的人生态度的异同。接着,教师设置交际情景“如果老人遇到了女孩,他们会进行什么样的对话?”,巧妙地将文章内容的运用和学生对幸福观的再思考结合起来,使得语言的学习真正成为思想的分析、表达、提炼和塑造过程。作为接下来的语言互动任务,潘老师此时再以“老年人、青少年、老师、家长,这些不同的人群有哪些生活的困恼,如何才能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加幸福?”为题,引发学生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审视幸福这一概念。学生讨论热烈、观点多样、语言产出丰富。教师通过比对学生观点与教师预设观点进一步打开思路之后,展开了本堂课的核心任务——“写一本你的幸福圣经(Happiness Bible)”。由于先前的充足铺垫,加上写作框架的搭建、写作技能的教学、写作成品的品读,学生在课堂最后五分钟写出了自己有关幸福的真正思考。作为收尾,潘老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积极人生观的视频,发人深省却又意犹未尽。正如来自一中的评课教师所说的那样,这是一堂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有所感动的课。
来自北郊中学的诸老师热情可爱、活力四射。课堂同样以《快乐拍手歌》拉开序幕。与潘老师不同的是,她从目标作品的结构分析入手,引领学生了解“幸福手册”构成和特点,并在课上重点关注了手册主体部分(body)的写作内容和方法。诸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充分阅读和讨论,给与学生充分的写作时间。
课后的研讨将本次主题研修活动推向高潮。市教研室教研员宋德龙老师以核心素养的培育入手,分析了当前研究界对于中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他认为,潘正凯老师的课凸显了语言培养、思维培养、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结合,符合学界对外语教学发展价值的新思考,体现了他突破传统窠臼的创造性探索。兄弟学校教师在评课中也指出,潘老师的课结构缜密、思考深刻,体现了语言的本质属性——表达思考、塑造思考,其设计的学习活动依据课文文本又高于课文文本,尤其是本文深度解读和情景对话环节充分激发了学生自我、同伴、文本、教师间的多元对话,促成了学生内在语言与思维的碰撞。宋德龙老师最后提出要求,希望潘老师继续在外语课堂思维培养方面做更多、更深的探索,也希望参会教师能够加以借鉴,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做出一些尝试,以实现学生语言、思维、文化等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钱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