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记高三语文市级公开课
2015年9月17日下午,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迎来了常州市区70多位高三语文老师,他们同本校语文老师一道会聚于高三(1)班教室,我校欧阳林老师正开设一堂市级公开课。本次公开课主题是“澄清概念”,这是欧阳林老师一直致力于探索研究的“批判式思维”(也叫“申辩式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序列化授课第一步。
欧阳老师先从《韩非子·外储说》中的一个关于妻子给丈夫做新衣服的小故事引入,请同学们解释“妻子将丈夫新裤子剪得如旧裤子一般”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故事取材于生活中的小事,能够迅速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让同学们有话可说,在心理上更易进入学习情境;其中一个男同学还从哲学角度阐述了他的解释,令人眼前一亮。之后欧阳老师呈现给大家另一个材料,内容为福克纳接受采访时“批评”海明威没有勇气,海明威知道后严厉驳斥了福克纳而福克纳道歉并解释自己说法的真正含义。同样地,欧阳老师也让同学们说出两人发生矛盾的原因并作简要分析。
针对两则材料,同学们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事件的症结所在,即在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分歧,这样的话误解便会产生。由此课堂自然地过渡到写作中的表达问题,具体说,就是写作中对概念的理解与表述问题。紧接着欧阳老师给出一段论述海伦·凯勒“勇气”的语段,请同学们指出它在论述上的问题是什么,经过几位同学的陈述与老师的引导,大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论述中未指出海伦勇气产生的来源,亦未涉及她如何用勇气克服困难。本环节并非到此结束,欧阳老师言简意赅地作结,指出海伦的老师为海伦打开了一扇感知世界的门,让她有了成功的体验,发现了世界的美好,由此令她具备了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和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本堂课最出彩的。同学们围绕老师在课前下发的材料,分析交流材料中各人物的勇气的具体内涵。因为所给材料本身具有较大的讨论性,欧阳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民主与开放气质,所以同学们积极发言、交锋,从对李逵、张泉灵、义和团战士、红卫兵等的勇气内涵的讨论中,师生抽剥出“勇气”的若干外延,教师以板书的形式直观呈现。最后,欧阳老师手指板书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简洁、有效,然后讲在明白了“勇气”的这么多内涵后,是不是知道了如何立意和梳理出文章的思路,自然过渡到了文章立意和文章结构的建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澄清概念的意义和价值。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在教研员周於老师的组织下展开了真实、热烈、多元的评课。来自二中的张淼一老师肯定了省常中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夸赞欧阳老师的认真倾听与从容应答,同时也提出自己的疑惑——勇气来源与勇气内涵、外延是否一致?一中的贺克春老师认为这堂课具体实在,抓住了学生写作中的关键所在,来自新桥中学的秦老师也表达了同样的意见,并说很具操作性,在普通中学也可以用。奔牛中学的周老师觉得这堂课对他有了很大的启发,因为学生写作时往往只考虑内涵而不考虑外延,这种教学对江苏高考作文有很强的针对性。北郊中学的张宇老师谈到,这节课条例清晰,材料丰富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很尊重学生,另外他还提出了自己的三个疑问,比如好几个同学像是在进行辩论式的口语交际。
周於老师推荐给各位老师一篇福建师大孙绍振的文章,借此肯定欧阳老师“澄清概念”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尤其是作文思维训练的必要性与开拓性。此外,周老师针对张宇等老师的疑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学生之间辩论式的发言充分体现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很充分,这些都是思维的碰撞,这种思维的碰撞不仅对发在平常的课堂中很难看到,非常难得。他说“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学生思维上去了,写作不会差,他觉得欧阳老师的课为各位老师提供了一个思路:不要定义,而是通过感性材料来实现对概念的理解,学生才会有话说,分析才能深入。他希望各位老师能具备长远的眼光和坚忍的意志,要勇于打破固有的习惯,敢于探索、尝试,相信累积能促成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