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创造课堂 互动呈现历史
――记历史组期初探索性课堂与课后研讨
为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教学方法,推动高三文科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8月28日上午第一节课,黄天庆老师在高三(1)班展示了一堂以“细化复习”为主题的探索课。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理论性强的历史课,怎样才能上得学生愿意听、听得下去?一直是我们历史组研究的一个课题。众所周知,让历史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实际,这样才可能是一堂有效的课,否则,教师高高站在讲坛,却未必能使学生的信服,这无疑是一种悲剧。为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在这堂复习课的探索中,黄老师的“教学设计”把课堂真正地变成了学生的一个“生命场”,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感知历史、触摸历史的过程。课堂教学中,黄老师灵活地运用了“对话”这种很平等的教学方式,他使用了多种多样的对话形式,有历史人物之间的对话,有现实与历史的对话,有学习者与历史的对话,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通过对话,黄老师充分地把思维表达了出来,把制度、政策“活化”了,把历史人物的心理挑白了,进而把学习者的心理活动激活了。一定意义上,课堂无一不是一个对话场,历史课堂更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对话场。黄老师为了把这场理论性很强的历史课上得生动些,有活力一些,他恰当的引入了鲜活的历史人物对话,这些历史人物既有伟人也有平凡的人,既有思想的原发者,也有主义的实践者;既有制度的制定者,也有制度的受众;既有旁观者又有当事人。例如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黄老师陈述了这样的情景对话:“在一次讨论新经济政策的高级会议上,列宁就发现一个现象,支持他的人只有两个,其他人或反对或沉默,列宁非常生气地说‘当我看着你们的眼睛时,你们好像说同意,当我转过身的时候,你们又都说不,那好,我向中央提出辞职’。这是列宁的第三次辞职。第一次是十月革命时要不要发动武装起义;第二次是要不要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这是第三次,要不要实行新经济政策。”我们知道列宁是靠他巨大的威望把自己的判断与决定变成了一个党执行的政策。然而通过对话的陈述,学生能很快的理解历史的另一面,这个新经济政策从来没有变成党的共识,这也是列宁的学生和亲密战友斯大林之后另起炉灶,构建自己模式的一个重要历史根源。更重要的是,黄老师使学生参与到对话中来,使学生们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复述过去的故事,而是构建了一个历史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味到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历史选择的两难、偶然与必然的诡秘等人类历史发展中极有魅力的主题。
接下来,历史教研组组长汤永成老师组织了本次历史探索性课堂的研讨活动。在黄老师说课之后,历史组参加听课的教师结合自主开发的课堂观察量表,交流在了课堂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汤永成老师认为黄老师的课不是简单的重复,有思考。他尤其肯定黄老师课堂上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依据问题进行理论概括,最后通过理论概括指导实践的基本流程。许中华老师认为黄老师的课堂,虽然基于自己的精心预设,但更是一如既往地肯定学生的创造力与及时生成,从实践到问题,从问题到理论,师生切磋,其乐融融,最终有效地达成了本课的探索目标。总之,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黄老师的探索课充分利用了教学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历史素材的选择很有启发,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学习设计了思路清晰的问题,这种以“对话”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利于高三学生对核心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整体把握,有利于师生在平实而不平庸的课堂中运筹帷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