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上午,我校DIS化学实验室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在这里,化学组老师和曹丽敏名师工作室成员定制的化学实验培训正在进行,市高中化学教研员吴永才老师以及我市部分学校的老师也慕名而来。这阵阵掌声是对本次实验专家——扬州中学的王金龙老师所作报告的高度赞赏。王金龙老师擅长实验改进与设计,其实验改进的论文或实验比赛在省级乃至全国比赛中履获一等奖,数十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在培训中,王老师剖析了12个高中化学实验,并分享了其对这12个实验的改进思路。在培训过程中,我校老师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并积极参与了部分实验的演示。
王金龙老师作为一名草根实验教师,逐步成长为国内化学界知名的实验专家,其成长历程对于参加培训的每位老师都颇有触动。
触动于王老师的巧妙而本真的实验改进。王老师认为实验改进的本真在于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他的实验改进简洁、方便、实用、现象明显。例如,教材中的淀粉水解实验。淀粉的量未知,稀硫酸的浓度未知、加热时间未知、碱液的浓度也未知,对于这样一个“四无”实验,由于课堂上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演示出预期的实验现象,因此,很多教师课堂上就不演示此实验了。而王老师是这样改进的:取3粒米大小的淀粉,加入1mL20%稀硫酸后,加热到溶液出现黄色为止,无需冷却,然后沿着器壁慢慢加入1.5mL30%氢氧化钠溶液,此时溶液出现橙红色,再加入5滴5%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我校老师按此方案实验之后,普遍感觉这样的实验改进不仅过程简洁明了,实验现象明显,而且大大节约了实验时间。这样的实验改进设计简单、高效。这种“很简单的实验设计却有很好的课堂效果”的实验改进,王老师列举了好几个。
触动于王老师的执着追求。王老师为了改进某个实验,坚持半个月不间断地对同一个实验进行探索改进。例如,在配制溶解纤维素的铜氨溶液时,连续做了十几天的实验却没有一次成功。正如俾斯麦所说: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十几次失败的厚重积淀必将孕育出渴求已久的成果——成功。终于在一次实验中,当实验室中的硫酸铜溶液用完了,由于还要急于做其他事情,于是他就往水中直接加入了硫酸铜晶体,然后加入其他溶液和纤维素,静置让其自然反应。等王老师回来,结果居然出现了所要的现象。王老师猜想,可能是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影响实验结果,于是经过多次尝试,终于找到了最佳实验方案。很多老师为王老师找到了最佳方案而高兴,同时也陷入了沉思:在课堂实验中,有时实验效果不尽人意,但很少去动手实验进行改进。另外,有时自己做几次实验不成功就直接放弃了,做几十次实验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王老师的报告,语言淳朴、富有亲切感,同时又不乏幽默,如“有时连续十几天做实验,吸入了不少毒性气体,看看我的额头头发就比诸位少了不少啊”引来了阵阵笑声。
草根实验专家引领的实验培训,由于素材来源于教材,案例更切合教学实际,因此,教师乐于接受这样接地气的培训,也期待更多这样来自草根专家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