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一天都是在苏州度过的。我们首先探访的是一古镇,尽管艳阳高照,晒得直叫人喘不过气来,英国的小伙伴们仍旧兴致高昂地游览着,足以可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之深。古镇水乡,人们生活在其中,这种安详正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中午是普通的团队餐,这对他们来说着实是一个挑战,因为隔壁有人办满月酒,闹得挺欢,他们又要用筷子吃大锅饭。我甚至可以感觉到他们从同一个盘子里取菜时的僵硬。果然从一种文化到另外一种文化的适应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下午,我们首先去了苏州的一个丝绸制造厂。小学的时候,班主任常常让我们去养蚕,但养出来的蚕多半只有观赏价值,而失去了其本身的制丝的价值。这次的参观,不仅让英国的学生们了解了闻名世界的中国丝绸的制作方法,更让我们中国的志愿者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原来那一个个蚕蛹是这样做成丝织品的,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店里陈列的成品也很精美,图案各式各样,有书法的,有绣花的,有渐变色的,甚至还有仿油画的。这些无不透露出丝绸文化的别样风趣。除了图案,成品的种类也很多,衣服款式从婴儿到老人,从男到女,除此以外还有荷包,电脑包,手机袋,围巾,桌布,笔......应有尽有,在我看来,最能体现丝绸文化的应该是汉服或者唐朝的服装之类。要是店里能有这些就好了。参观完后,我们就去了苏州园林。园内果然还是如记忆中的那样,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风味,细腻,朴素,就如同从水墨画中砣出来的一般。对于江南古镇,英国交流生是很感兴趣的,也许那粉墙黛瓦的简洁与古朴,那小桥流水的诗意与悠然,正合了他们性情中的几分宁静、几分怀旧、几分浪漫。在江南水乡至今仍保留有许许多多的古朴秀美、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水乡古镇,这些小镇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却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有的只是那些往来的小船和小桥下恍惚斑驳的人影,锦溪就是这样一个古镇。沈从文曾把锦溪喻为睡梦中的少女。锦溪镇志上记: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水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锦溪。未进镇里,交流生们先被那一池湖光波影所吸引。锦溪的人们还是悠闲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来的游人只是路过他们家门前的过客,或许也是他们眼里的一道风景线。湖中层层涟漪在秋阳映照下闪烁着万道耀眼金光,我们划船行驶到这座小小岛旁时,能做的除了欣赏水冢畔的霞光云影外,也不过是为这个故事徒添些感叹罢了。(朱越 张依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