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将要出发的时候……
我们来分享一小段《南方人物周刊》上的时事新闻吧。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2009年赴美期间,和美国财长盖特纳接受PBS(美国公共电视网)《查理·罗斯秀》的联合专访。时政访谈资深主播查理·罗斯问王岐山:有人说美国要遏制中国发展,你相信吗?王回答:“美国政府包括奥巴马总统多次说,希望中国繁荣发展……我相信你们总统说的话。”
老到的主持人又问:你觉得中美之间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王直接说:“美国人对中国不是误解,关键是不了解。”
在访谈即将结束的时候,查理告诉王岐山,他最近拜访了新加坡的李光耀,“他说你是他最爱打交道的中国人。他对你好一通表扬,说希望你永远履职,永不退休。”接着播放了一段查理与李光耀的对话。
当镜头转回演播室现场,王岐山自然地接过话头,问查理:“你和他见面的时候,他桌子上是不是还有一个孔子的像?”在场3人一起大笑起来。
“我在90年代到他办公室和他谈话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个谈话桌子上摆了一个中国的孔子像。李光耀先生应该说是,走出了一个很独特的‘城市国家’的发展之路。他既用了东方的文化,也用到西方的文化。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文化上用东方的多,而在制度上用英国的多。”
在这段时事新闻中,包含了纷繁复杂的信息量。我们佩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的机智幽默,他的政治智慧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光彩。美国前财长保尔森曾这样评价他:“我认识的王岐山行事果断,好学好问。他是一个执著的历史学家,喜欢哲学辩论,还有着略显顽皮的幽默感。”不管他是不是我们的人生偶像,但毫无疑问,风华正茂的我们追求卓越,除了在专业领域学有所成,还渴望有所建树,报效祖国的那颗心是和他一致的。
距离那次专访的时间已经4年,中国留美的学子每年都在大幅度增加。然而今天的现状却依然如王岐山所说:美国对中国还并不了解,许多经济强国也同样如此——至少,他们对中国并不像我们对他们那样了解。那么,在未来留学的日子里,我们要做不同文明之间的使者,我们要呈现出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一面,让他们消除误解,充分了解,促进政府层面与民众之间更多携手,合作共赢。所以说,不久的将来,出门在外的我们,每一个学子,每一个个体,代表的将绝对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想到这里,现在的我们还能有丝毫懈怠吗?
还是在这段时事新闻中,王岐山给予新加坡前任总理李光耀极高的评价。李光耀先生为新加坡的独立及崛起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新加坡国父”。他不仅是新加坡的开国元老之一,也是现今新加坡政坛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我们中或许有人早已去过新加坡那个花园一样的国家,或许有人将去那里参加SAT考试,李光耀先生“走出了一个很独特的‘城市国家’的发展之路。他既用了东方的文化,也用到西方的文化。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文化上用东方的多,而在制度上用英国的多”,重复这几句话,是因为它太值得我们回味了。虽然我们整天埋头单词的海洋,虽然我们忙碌得睡眠的时间都那么少,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抬头看路,不能忘记仰望星空。我们去美国,是为了寻求更好的个人成长的空间,更是为了寻求我们国家践行中国梦的独特道路。李光耀先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宗先贤,孔子的雕像置于案头,但他同时吸纳了发达国家的制度,创造性地书写了新加坡这样一个国家的奇迹。
所以,我们要说,美国,我们来了,不是因为崇洋媚外。我们虔诚地学习,努力地拼搏,争取更早一天融入异域文明,但我们从来不会忘记我们是中华儿女,不会忘记我们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飞越千山万水,为的是汲取,是探索,是掌握一流科学技术,结合中国国情,创新社会制度,最终身体力行践行我们的中国梦。
“经过过去30多年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未来中国经济将进入怎样的发展阶段?”这样一个宏大的历史命题,正紧密地关联着我们这个时代,关联着我们每一个学子。让我们紧随前辈和学长的脚步,成长为具备中国新魅力、中国新气质的新一代社会栋梁!
省常中高二(13)班 周卓尔 尹绎菁
附http://{域名已经过期}/site1/czrb/html/2014-01/21/content_7088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