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校新闻>>学校快讯>>文章内容
李岚清同志四次题赠省常中
发布时间:2012-10-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l刘微 刘高平

 

2012102日,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再次来到常州召开推广“篆刻艺术”座谈会,并邀请省常中参会,省常中张耀奇校长带领学校艺术组老师参加了座谈会。李岚清同志在现场为省常中题字一幅,并将他亲手篆刻的非常珍贵的一枚刻有“常州中学”的漆器印章一并赠送给我校珍藏。这是他十几年来第四次题赠省常中。
李岚清副总理曾经主管教育,在省常中90周年校庆时曾为学校题词“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作贡献”;在2007年省常中100周年校庆时他再次为学校题词“发扬优良传统,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继续作出更大贡献”。20099月,李岚清同志在刚刚落成的常州大剧院举行中国近现代音乐讲座,在讲座期间,他又一次向省常中赠送了《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两本新著。这次来到常州,他又赠送省常中新书三本《漆艺篆刻》、《我为大师画素描》、《大众篆刻》,他的题词内容为“普及篆刻艺术,弘扬汉字文化”,“让篆刻艺术走向大众”。并与张耀奇校长作短暂交流,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成长的一种特殊情怀,以及对省常中发展的特别关注。
他像传统的中国士大夫一样,给自己起了一个雅致的别号:江南老童生,这是一个极具中国古典色彩的称呼,他还喜欢另一种古代文人的爱好——篆刻。他就是李岚清,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从领导岗位退休之后,仍然十分关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致力于高雅艺术的推广和传统艺术的普及。在篆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上,他一方面深入中国印学,追本溯源、研习经典,另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和心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创新,从篆刻理念、篆刻内容、技法到表现形式都新意迭出,构筑成宏阔而精深的篆刻大观,其创造精神令人敬重和感佩!
中国篆刻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之际就已奠立形制,使得中国的象形文字通过镌刻成为一种独特的兼有实用与审美的艺术形式。延至明清之际,随着文人艺术家的参与,篆刻趋于情感与个性的表达,与诗、书、画合为一体,成为中国书画金石艺术的组成部分。但是,篆刻艺术在今天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超越已有的传统性内容和各种经典的法则样式,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专业篆刻界的艺术家们也都在思考和探索。在此次走进家乡,走进常州的座谈会上,李岚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了自己对篆刻的认识:
他为什么对篆刻感兴趣?推广篆刻的意义在哪里?怎样解决篆刻难以普及的问题?其中,对这一点他提出了详尽的解决方案:一是如何解决印章用料难、选料贵的问题;二是如何解决不会篆书的问题;三是如何解决刀具、刀法的问题;解决了三大技术难题,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我们通常不是讲“金石篆刻”吗?现在既无金又无石,还能不能称为篆刻?其实到明代从文彭起,才自己在石料上刻印,可见石印的历史并不太长。既然那些金属的、玉制的非“金石”之印都被视为宝贵的篆刻遗产,我们在当代为了篆刻大众化的需要,改变印的质地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的木头印甚至已经不用传统的篆刻刀了,用手动的、自动的机器刻刀就可以完成。工具一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到这个地步,理应允许篆刻技术有新的发展、新的选择、新的突破,至少是一种选择。有的同志说我的“漆艺篆刻”是“粗粮细作”,因为成本很低,又美观,有的甚至比石印还好看。我推广这些方法,绝不是要取代手工制的石印,只是为了寻找一种而非唯一的易于在大众中普及篆刻艺术的方法。
有人可能会问:大家都能自己刻印了,篆刻家岂不是没有生机了?绝非如此!近几年,由于我们大家提倡篆刻艺术,篆刻艺术得到了不小的发展,使得喜爱篆刻的人越来越多。应当说,现在篆刻家比过去更忙了。在大众中普及篆刻艺术,绝不会有损于我、传统的篆刻艺术,反而,关注篆刻的人越多,手工传统篆刻的价值自然越高,继续扩大篆刻的群众基础,就会不断提升专业篆刻的艺术高度。最后,篆刻能干什么用?用处大得很!比如,第一,印是互赠佳品。第二,印是独特标识。第三,印是很好礼品。第四,印是施教良方。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