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十二批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曹丽敏老师的公开展示课与专题讲座活动
为了发挥特级教师专业引领示范作用,提升化学教师专业素养,9月12日,我校第十二批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曹丽敏老师受常州市教育局邀请在常州高级中学艺体中心二楼“千人会场”举行了常州大市的公开课展示与专题讲座活动,来自常州大市的一百多位老师参与了观课、评课等活动。
上午曹丽敏老师展示了两节课,一节是高一化学课“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另一节是高三复习课“含氯化合物的性质”。这两节公开课令人感受最深的是,两个普通的课题经过曹老师的妙笔勾绘得丝丝入扣,精彩纷呈,诠释了曹老师从普通一线教师成为我校最年轻特级教师的特别过人之处。
曹老师上完两节课之后,下午从12:30开始又作了专题讲座《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与实践》,从三方面“教师之路、对教育的认识以及我的课堂教学”作了精彩发言。对于教师之路,主要分两个阶段,从最初的彷徨到发现教师职业的价值;从职业倦怠到体会到职业的乐趣。对于阶段一的改变源于考上大学的学生的回信,回信给了她顿悟:教师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赞美的手势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做教师原来这么有价值。对于阶段二的转变,源于对教学的研究。从研究者的角度发现教师职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两次转变的体会:有目标才有方向,有压力才有动力。对教育的认识,上海市教育科学院的顾泠沅“做明师”给了曹老师以追求的目标。做“明”师曹老师个人体会是要明三点:明白教育的本真;明晰学科的内在体系框架;明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需求。对于教育的本真,其核心是要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克服恐惧心。鉴于此,教学要给学生整体性的知识,而不是碎片性的知识,碎片性的知识只能增加学生负担,增加恐惧,增加不自信。同时,要能应用这些整体性知识游刃有余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因为教育是生活的一种形式,生活是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科的内在体系框架,关键要明白化学的学科特征(物质及其变化 )和其两大基本任务(探索物质及其转化的基本规律、建构物质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及三个核心观念(元素观、能量观、科学本质观)。 对于明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需求,曹老师认为对于省常中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独立之思考、质疑之态度、自由之精神。在讲最后一部分时,曹老师结合自己的两节课以及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几篇教学设计,认为教学设计重在对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分析。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首先要结合课标分析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即知识发展层次。其次,要对教学内容的学科价值进行分析,即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同时,要思考教材编写思路变迁的背后原因,我们的教学策略要相应转变。饱含深情地提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思路要围绕五条线“知识线、问题线、活动线、情境线和学生认识发展线”(北师大王磊)展开。最后,与观课老师谈了自己对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和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高考复习模式进行了个人的独家分析。
虽然与会老师没有午睡,但是大家听得都很入神。接下来,常州市化学教研员吴永才老师动情地做了点评,更是给与会老师带来会心的笑声,心灵的触动。吴老师用“感受之深、感悟之多、感谢之真”统领点评。对于感受之深,吴老师谈了三点,其一:认为这两节课无论从叶澜教授的好课标准还是一些专家的“五实”标准来看,都是好课,尤其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得很出色。观念新(从生活走进化学,用实验探究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主体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学生参与度高,有近一半的学生或站起来或发言或动手或交流或质疑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充分对话,无论学生回答得好或者不好,教师都不做过多干预,把机会留给学生去补充、完善、交流、评价);思维发展好(顺着学生的视角去设疑,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从实验引趣,多方激发学生的情趣、乐趣、志趣);效果好(整堂课学生情绪激昂,积极参加;学生满意,课结束后学生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同行认可)。其二,我们老师今后上课要向曹特级那样自我感觉要好,在课上要自信,要通过教学享受职业幸福感,“你们看曹老师上课是那样投入,那样幸福”。其三,曹老师是“明”教师。明白教育的本真,明晰学科的内涵和结构,明白学生的需求。对于感悟之多,感悟之一,吴老师认为教学设计要基于“四个基于”:基于学生的发展;基于标准的解读;基于观念的建构;基于问题解决。 感悟之二:教师如何专业成长(目标激励、任务驱动、自我超越);感悟之三: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个教师给学生的影响有三个层面:5年之内只是感受到知识的传授,10年之内感受到能力的培养,20年乃至20年之后是美的享受,今天曹老师的好课20年之后也许你会感受到是美的享受)。
今天对于常州大市一百多位教师而言注定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荣幸地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不仅聆听到了吴老师的“统帅”风范,更深切地感受到曹丽敏老师的独“特”之处。
曹老师"特"在善心:
善心就是把教师职业当成慈善事业,无论学生家庭背景怎样,智力怎样都一视同仁,有一颗“普照”的心,能做到心怀全体学生,眼中有全体学生。曹老师能做到一站上讲台,眼中就只有学生和文本。能从学生的视角进行课的设计。比如对于蒸馏,多数老师直接展示蒸馏装置,讲解注意事项,让学生记忆。而曹老师首先展示了海边居民如何将海水淡化的图片,让学生说出淡化的关键部分,一个是蒸,一个是“流”,即蒸馏,然后采用类比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实验室里如何实现蒸馏,如何实现“蒸”的过程?“热源”来自哪里?被蒸液体放在何处?又怎样实现“馏”?如果溶液中的溶质有多种,如何逐一蒸馏出来?接着逐一展示并连接装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蒸馏的注意事项,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根本上消除了学生对记忆知识的恐惧(消除恐惧才是教育的目的)。另外,曹老师上课的视域宽广,能在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捕捉到学生的细微思维变化并让其暴露出来,只有示错,才能揪错,才能改错。曹老师课堂上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能用蕴含化学思想的灵魂启迪学生灵魂,将爱心的甘露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曹老师"特"在善诱:
曹老师上课很自信,对课堂的诱导游刃有余,设疑巧妙,充满情智。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曹老师往往会而不答,而是诱导学生回答,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步步把学生引入交流、对话之中。在课堂上经常追问,“怎么看出来”、“你还有没有别的想法”、“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他的答案完整吗”等,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刨根问底,穷追不舍,不水落石出、拨云见日绝不罢休。同时,课堂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一切那样自然,那样大气,使课堂成为灵气和大气的立体课堂,使平常的教学成为教育。
曹老师"特"在善思:
曹老师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一方面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每堂课之后都要写一个教学后记,她认为这是今后研究的起点。另一方面经常对教材的变动进行反思。也许很多老师很少过问教材的变化,有的老师手头的教材还是几年前的老版本,对教材内容的变化浑然不知。而曹老师能经常反思教材的变迁。例如,对于利用铝土矿提取金属铝,大家都会跟学生讲助溶剂-冰晶石。但曹老师能发现教材中冰晶石的地位悄然变化,从资料卡的信息给予变成了教材的正文,这一细微变化,立刻引起了曹老师的反思,她反思这变化的背后原因,结合王凯老师的教学设计,她的论文《教材编写思路的变迁与课堂教学设计》很快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发表,同行一致认为这是一篇有分量的论文,也是值得大家借鉴的佳作。
曹老师"特"在善创:
曹老师的课很重视创新设计,预设的教学内容能针对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充分考虑学生的可能的发展空间,也充分预设了学生从原有的认识基础到预设的发展目标之间可能遇到的障碍或困难。一节很平常的课题经过曹老师的精心设计变得耳目一新,知识线、问题线、活动线、情境线和学生认识发展线,错落有致,极富立体感。
常州市化学教研员吴永才老师的“感谢之真”倒出了常州大市一百多位老师的心声:感谢曹丽敏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两节课,感谢常州教育局的精心策划和提供平台,感谢省常中的细致安排,更感谢省常中的学生,是他们的精彩表现奉献了精彩的课堂。多数与会老师会怀揣这样的信念:只要像曹特级那样,把教学当乐趣,把平常课精品化,其实特级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