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觉醒与作为
——第十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学习侧记
2012年7月12日至7月18日,我在香港参加了第十二届中华传统文化研修班的学习。本次活动由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素书楼文教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华传统文化研修会协办,香港新亚中学协办,研修主题为“《论语》中的‘和’与‘中庸’”,来自两岸四地59所学校的67名教师学员济济一堂,认真学习,积极交流,可谓盛会和合,儒风蔚然。
开幕礼上,全国高专委王森秘书长致开幕词。他阐述了本次研修活动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意义,对协办方和承办方为本次活动所作的大量繁杂而艰辛的准备表示感谢,并对全体学员提出殷切期望。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简苏宝仪女士、香港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刘智辉会长、新亚中学黄惠庭校长先后发言。会议的最后一个程序是播放一段有关钱穆夫人钱胡美琦女士的视频,以追念她为发展与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所作出的伟大功绩。“尘事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是她生命的感悟,也是她生命的追求。
五场讲座可以称得上是对《论语》解读的文化盛宴。
清华大学的钱逊教授在论及《论语》中的“和”与“中庸”时强调,“和”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它首先是一种宇宙观,是对宇宙万物存在状态的反映或描绘,其次是一种人生观,它代表一种正常合理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和实生物”是天道,“和而不同”是人道。而“中庸”也不等同于折中,它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宇宙一切事物,无不有其两端,人生在世,功过是非,亦是两端。扣其两端而竭之,是认识的基本途径。如此或许可以接近正确认识,而避免和防止偏执而招致的错误。
台湾国立艺术大学的辛意云教授从儒家对“礼”的继承与发展入手,阐述了“礼之用,和为贵”的丰富含义,即“礼”的重要功能在于建立生命的秩序,寻求人与天地、人与社会、人与内在的和谐。而“和”的达成与“仁”的觉醒就是“中庸”的发展,“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尊重并发展生命之间的“和合之道”与“生生之道”,才能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
香港中文大学的刘国强教授在论述儒家价值观的现代意义时,先简要说明儒家价值观得意建立的哲学基础,接着论说了儒家的价值观所包含的一些道德的倡导与礼教礼仪在现代世界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他强调儒家所认为的人的仁心本性源于天道,所以“天人合一”,天与人不是分离的两层,而是一个连续体的真实。在这个意义上,人弘道尽义所秉持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根源于人的内心,不可废止。尤其是在五四以来对儒家学说的批判影响下,当代人更应把握儒家伦理或价值观背后的精神,因时因地制宜,活现儒家美德的基础层与价值原则层的意义。
香港志莲净苑的梁瑞明院长结合自己对先秦哲学的潜心研究,从孔颜之乐深入解读孔子的天命观。他认为仁者可以无忧,无忧进而常乐,要抵达“常乐”之境,必先主动担当建立事功,虽历尽波折,甚或功业无成,却也提升修养,再上精神之高楼。至于事功成败,交付天命决定,而生命个体的努力与尽心,真正体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时候,就会真正“常处乐”,就会“乐以忘忧”。
香港公教教研中心主任徐锦尧神父讲述的主题为《儒家的中庸与天主教的基本概念》,他毫不避讳当今社会危机重重的严酷事实,从人生的低处与高处、人生价值的大与小入手,阐述《中庸》的要义。那就是人不可以片刻离开中庸之道,以慎独的态度审视自己的言行,“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把握好人生的平衡点,有能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在不断求进步中同时接纳人生中某些限制和缺陷,对人生和社会永远怀有希望。他最后以一段天主教的祈祷文与在座学员共勉:“上主,求你赐我勇敢坚毅的心,去改变那可以改变的;赐我冷静安详的心,去接受那不可改变的;但请赐我智慧识别的心,去对上述二者做出正确的分辨。”
每场讲座都给人以思想的洗礼,智慧的启迪。在互动环节,学员们争相将心中的疑惑提出来,求教大方之家。每一位讲学的老师也都能切中肯綮,春风化雨。在小组交流和成果汇报阶段,学员们也都能及时总结收获,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学习期间,学员们还参观了香港廉政公署和海洋公园。
开幕礼
钱逊教授授课
辛意云教授授课
刘国强教授授课
梁瑞明院长授课
徐锦尧神父授课
钱逊教授参加小组成员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学员汇报学习成果
结业典礼
联欢晚会
笔者与辛意云教授合影
参观香港廉政公署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毕业生纪念墙
香港海洋公园入口
香港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