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校新闻>>学校快讯>>文章内容
语文组开展“期初探索性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12-02-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张衍标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关注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语文组“期初探索性课堂”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召开

24日上午,语文组开展了学期初“学生﹒老师的课堂提问对学生产生的效果”的课堂教学探索活动,组内全体教师就本组李燕老师所开设的探索性课堂——《十八岁出门远行》(余华)作了热烈的研讨。

首先,语文组陆建生组长明确了本次研讨活动的主题,即关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着重提出通过问题设计等手段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其荣誉感与成就感,他同时指出这一要求是较高的衡量尺度,将极大地推动本组语文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

其次,在上述总体主题要求和愿景背景下,李燕老师根据自己所开设的探索课作了较为系统的说课,在陈述中她指出本文阅读的难度,学生在对该小说情节的理解、细节的把握、线索的梳理、主旨的认知等问题上因为小说特俗的写作方式而产生一定的障碍,在小说内容的把握上可能存在诸多歧义,真实与荒诞的界限难以捉摸因此试图以三大板块来进行教学设计和问题组织:小说的情节梳理、通过文本研习把握“我”的十八岁体验、通过“我”的体验唤起学生的十八岁体验,但是在教学中可能处理失衡,顾此失彼导致一些问题没有充分展开。接下来,针对李老师的陈述和课堂观测,组内教师进行了激烈的理性争鸣,欧阳林老师首先就现代小说教什么的问题从“教学内容的确定”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程代军老师提出了自己创见,他认为如果从现代主义角度的来设计课堂,那么余华的具有“荒诞”特点的小说摆在现代主义何种刻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可以尝试从小说为了写意而虚构情节内容的主体成长的角度展开问题设计,比如可以从“我”的心理,“我”的经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出发,找寻文中哪些荒诞的内容进行归类,思考这些内容何以“荒诞”?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其背后蕴含着什么?概括出阅读此类“荒诞”特色小说的几条经验让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具备更多的阅读此类作品的自主性。杨凯华老师则从现代主义和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在学生经验中的存在状态出发,认为可以从学生的阅读障碍点(疑难点)出发展开对特殊性问题的追寻,从而把握先锋派小说(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些特点,进而深刻把握余华背后的寓意。周丽老师则从课堂教学的技巧出发,认为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去设计问题、表述问题、如何追问与评价?王传兵老师就李老师课堂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作了指导,如到底发简案还是详案的问题、板书呈现的问题、教学重难点处理问题等,陆建生组长作了简洁严谨的会议总结。

美国教育家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关注课堂的问题设计是目前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问题设计的目的是把课文中的知识点串在一起,形成一个“知识链”,通过教师的引领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对于训练学生的积极思维,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培育学生的思辨精神大有裨益,同时也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语文组向来注重对教师问题设计的训练和指导,通过这一探索性活动也必将继续深入推进本组该维度教育教学水准的提升。(杨凯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