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校新闻>>学校快讯>>文章内容
[图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讨会通讯
发布时间:2011-11-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凯华

 

112527日,第四届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主题研讨会在安徽省省会合肥举行,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各著名中学的1500余名专家和语文教师齐聚合肥市第一中学体育馆,共话当代中学散文教学的论题。我校语文组杨凯华等老师全程参加了此次盛会。会议日程共计两天,26日上午是开幕式和高校专家报告,福建省社会科院院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文联主席、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南帆教授和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写作学会会长金健人分别作了题为“散文的解读”和“从语言角度谈中学散文教学”的报告,26日下午,来自上述三省一市各中学的12位著名教师依据本届论坛主题奉献了十二堂展示课,展示课分四个会场,分两个初中会场,在合肥四十六中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以及两个高中会场,在合肥第一中学举行。十二位教师分别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向与会的专家和教师表达了自身对中学散文教学内容思考与探究。课后,各会场各位专家、教授和教研员做了精彩点评。参与评课的专家和教研员有上海市教研员步根海、江苏省教研室朱芒芒、浙江省教研员胡勤、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论硕士生导师郑桂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授何更生、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魏本亚等。27日上午为自由论坛时间,由三省一市高校代表和各省市教师代表自由发言,其后,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钱雯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论教授倪文锦宣读2011年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初中和高中征文获奖名单,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杨桦主任做了文采斐然、激情澎湃的会议总结。
我校教师全程参与研讨会的所有环节并且积极地参与发言,和与会老师探讨自身探索后所面临的一些困惑和质疑,并分享教学实践和听课思考后的一些新智慧和新问题,与各位兄弟学校的教师进行学术争鸣,并紧紧扣住本次论坛的主题进一步思索中学散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改善的可能。
由沪、苏、浙、皖四省市教研室、地方高校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学习》编辑部联合组织的“长三角语文教育论坛”致力于推动长三角区域性的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合作交流,服务长三角地方基础教育,提升长三角地区中学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论坛已于2008年、2009年、2011年分别在上海、浙江、江苏成功举办了三届,此论坛以其高规格、高水准对四省市乃至全国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届论坛无论是与会人员还是参赛论文都成倍激增,几乎集结了三省一市各个重点中学的语文学科骨干和精英,本次论坛授课教师多为著名的一线语文特级教师,比如江苏南京的曹勇军老师、浙江温州的金晓涛老师、安徽马鞍山的郭惠宇老师、上海的郑朝晖老师等。可以说,这是一次相当成功的、高质量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盛会。此次活动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有力度,为拓宽中学语文教师的视野,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现就整个研讨会中习得的智慧做如下梳理,以便来观照、反思、推进自身的课堂教学。
一、散文与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关于这一论题的确立应当说与目前语文教育教学界和教学研究界的集中思考密切关联。无论是人教版、苏教版还是粤教版教材中,散文,尤其是现当代散文(包括外国现当代散文)一直是主导的文类。那么,这么多散文收录是否有必要?怎样去教这些散文?教什么?便成为中学语文界和高校语文教育界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引下,目前一篇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已经开始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此方面的探索,比如上海师范大学语文课程论教授王荣生、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尚文等,一些一线著名特级教师如王栋生(吴非)、魏国良、曹勇军等对此也着力不少。王荣生教授曾有两篇重要论文论及本次论坛的论题《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路径》(《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期)和《中小学散文教学问题及改善努力》(《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9期),针对当代中学散文教学问题,王教授作了一系列较为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次论坛专门请王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将其后一篇论文附在《会议指南》中,应当说是有其深刻内涵的。
围绕上述理论考量,南帆教授的解读便具有其特殊的意义。他认为,自己以散文读者、散文作者和散文学研究者三重身份来进行讲座,对中学散文教学并无切实经验,仅仅以研究的眼光来观照散文本身。他认为目前中学散文教学注重文本细读,事实上是近现代以来引进欧美新批评学派关于“文本细读”理论的一种结果,散文注重文本的文字疏通,中学语文教学也特别注重分析文本的结构,也就是说他把散文教学理解为文本细读(精读),其间包括文本疏通、主题提炼、结构分析等,不过,他进一步提出“除此之外还需要什么”的问题,他叮嘱与会老师,在进行散文教学的时候千万不要破坏散文的整体感,不要让人感到散文是钟表式的装配,也就是说散文不是机械装配的。钟表式的工作是工程师、钟表师的事情,不是语文老师的事情。他将散文理解为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躯体。
其次,散文还应当充满散文的整体气韵,并充满语言的灵动性。正如桐城派大家刘大櫆所言:“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再次,他还谈到散文的语感的表达的问题,语感表达可以从语义,情感、语调、用意等四方面分析。
最后,他还指出在分析散文的结构时,应该注意作品整体的叙述,清晰地叙述能力不仅是一种文学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技能。解读散文是提高叙述能力的好手段。
因此,他认为在总结散文的主题思想的时候,不可忽视散文作家的胸怀、胸襟,别忘了在仔细体会散文中反映的作者的胸襟胸怀时考虑这与那个时代有何关系。他结合自身的散文创作,补充说,写作散文不在于文体局限,规则越简单越容易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写作散文不宜循规蹈矩,但需要胸襟和情怀!
金健人教授的报告从语言的角度谈中学语文教学,颇具学理性,他阐释了小说、散文、诗歌不同文体语言的特点,一系列的图表和分析,理论和方法相结合,条分缕析,可谓高屋建瓴;报告思路清晰,语言简洁,从独特的视角,把最前沿的教育信息传递给了与会的各位教师,给各位教师以强烈的震撼的灵魂的冲击。
二、散文教学实践与反思
本校语文组教师在高中会场聆听了三堂精彩的展示课,它们分别是:安徽合肥三十二中刘万紫老师的《汉家寨》(张承志)、上海建平中学郑朝晖老师的《老王》(杨绛)、江苏南京十三中曹勇军老师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刘老师教授《汉家寨》在于将文本与现实作较为深刻的联结,她试图通过令学生们与作品、与作者、与生活对话的逻辑环节安排将学生由文本而现实,表现了对散文文本社会学意义的发掘之努力,学生在紧凑的文本解读和问题意识的引导下切近文本、回归现实,应当说,她是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表明了一种散文教学的观念;郑朝晖老师的《老王》由学生们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本理解的差异以及学生们生成的“杨绛为何‘愧怍’?”这一问题展开合作、探究,这里也涉及了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显示出郑老师高超的驾驭能力,在学生们纷繁的问题中能够缕清一条明线和暗线那着实不容易,郑老师课后也提到,他试图由以往的老师一问一答的纯粹问题链的形式中脱离出来,形成贴近学生阅读实际的教学线路,从而实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将问题呈现出来,或者说生成出来,而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忙碌”,不然会陷入忙半天不知道为什么而忙的迷惑当中;曹老师的课具有深厚的人文涵养,《我的一文国文老师》是一篇看似简易的写人记事散文(记叙文),曹老师试图将常态课与公开课做一个较为真实、切近的结合,体现出老先生扎实的修养和厚重的积淀。课后他也提到,我们可以上出一点朴实一点的、结实一点的语文课。他的教学组织应当说基本也是以问题链条的方式,让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结,并进一步解决问题,比如:请用34个词概括徐老师的特点;反复诵读全文,梳理全文行文思路;就各自喜欢的片段的赏析探究;不理解和疑难处的发现与解决等,应当说是一种追求扎实的语文的较为典型的例子。可以说,三堂课各具特色,分别反映了中学语文教育界对散文教学的三种比较普遍的看法,可以说,这种课程布置是十分精巧的。
三堂课后,魏本亚教授以“复盘式评课”的方式以刘万紫老师的《汉家寨》教学为例做了精彩的点评,“复盘式评课”的启发是比较大的,它通过还原(最大限度的客观性地还原)上课中课前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的设定等)、教学行为、教学活动、学生学的活动已经学生学会什么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课堂评析。可以说,本次课堂展示给予我们的思考是绵远和深刻的。
散文素来是一种难以界定的文体,有认为是小论文的(英美)、也有认为是美文的,一篇好的散文,往往使人读之如品香茗,满口余香。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应该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而正如王荣生教授所指出的,散文自始至终都在“散文里”。而如何看待散文“向外跑”和“走到……之外”,似乎又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了。
此次活动所结束的仅仅是一场场的会议,但它并未停止我们对散文的思考以及对散文教学的思考,在会场获得那些沉甸甸的思想以及那些升腾的散文教学希望或许会绵延久远,这必然也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方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