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山
庄志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的山水文化源远流长。山与水是历代文人骚客吟诗作对之场所,歌咏感怀之对象。尤其是山之文化,从古至今留下了多少动人佳作。而五岳不仅仅文人们所钟爱之地,还是历代帝王封天禅地之处,于是岳便显得更加神圣。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其历史地位不容小觑。《诗经》有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至圣之人游泰山可悟得人生大道,而我们这些小人物游泰山只可有小感,感受先人敬山之心。
随着泰山十八盘一步步向上,带着崇敬之心、朝圣之心,走过中天门、龙门、升仙坊,在远古神话传说之中,一点点洗刷着自己的心灵,荡涤着自己的灵魂,境界得以提升。慢慢地,逐渐接近南天门,走近南天门,跨过南天门,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心中的“凌霄宝殿”,达成自己的心中之梦。“登仙”之路着实不易,是意志与心性的磨练,无意志者无以恒,无心性者无以诚。无恒心无以上,无诚心无以灵。于泰山绝顶之上,方可感到乾坤之博大,万物之灿然,壮哉!壮哉!故而才有邓颖超之语“登泰山看祖国山河之壮丽”。群山翠绕,仙雾迷蒙,确然“仙境”也。以小我,看大千世界,“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泰山文化之精髓在于封天禅地,古代君王虽为天子,但依旧受束缚于天地,封禅天地是对江山社稷的祈祷,对百姓的安慰,亦是对自己的丰功伟绩的赞颂,得以传扬后世。天子敬山,山乃是人与神对话之圣地,是一个通道,将人心与神性相联系,以此稳定天下民心。然而,天地相距更加遥远,而君王恐怕也与百姓相距更加遥远。人一旦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便已无法脱身,入足泥潭,步步深陷。茫茫名利海,惨惨人生路。“敬山”已不是那样的纯粹,宋真宗何面目对满朝文武,天下臣民!
如今,慕泰山之名而来的人甚多,我们亦是其中之一。于“登仙”路上,想一想,问一问,悟一悟,人生之道尽在这“敬山”之中。徐徐行,阶阶上,人生大道在脚下。
北行杂记终篇:游走泰山
贾舟力
用过早餐,我们早早乘车,穿过稀疏的上早班的人流,穿过迷离的晨雾,我们坐着旅行大巴,挣扎在昨夜的梦魇与现实的疲劳中,不知不觉来到了泰山脚下。
随着登山大巴的颠簸,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半山腰——我们上山的地方。
仰首遥望山头,发觉我竟然在重重叠叠的峻峭的山峰中觅不到我们此行的尽头——玉皇顶。我徒步上山的信心不禁有些被挫,臆想着以缆车带步。然而,我又怎奈得同组的那些精力旺盛的人,他们执意要用力量和勇气登顶险峰。于是,我不得不背向缆车出发的方向,踏上第一级布着些许青苔,被游人踩得光滑的台阶,算是开始了我这次原汁原味的泰山之行。
先开始的路还是挺好走的,我们一小组的同学们个个都健步如飞:谈笑风生的有,聊天拍照的有。然而,愈往上走,树荫愈浓,台阶愈陡,体力愈发不支。渐渐地,我们从两平台一歇,到一平台一歇,十步一歇,五步一歇……之前肩上从组员那边接过来帮忙的背包,现在也显得愈发沉重。我们再也没有闲心聊天拍照,而是把全部的心思花在了低头调整呼吸上。一路上,我们就这样抬头,向上爬;低头,深呼吸;向前,看看眼前无限延伸到天边的陡峭台阶;回首,望望身后我们走过的满布白云的带状山路……其他一路上再好的景致,我们都再也无力欣赏。
就这样,颤颤巍巍地,我们到了南天门,到了玉皇顶。再回首,再回首云遮断归途,再回首,我们已在缆车上,看着云缠雾绕山间,急转直下。再回首,恍然如梦……
人生如梦,人生亦如一次登山。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确,登山初期,我们一路欢歌,载歌渐行,恰似少年时,无忧,不用多想什么,前行,一路前行就行。
再往前走,步入中年,走入山中。从别人那儿接过包袱,接过一份责任,默默地背负着,缓缓前行,艰难前行,不得不地前行……为了站着前进——因为我们知道,停下步伐就意味着倒下,便没有力气再欣赏风花雪月,只有当回首看着走过的路的时候,才会发现过去经历过但被我们遗弃的种种美好……
费劲千辛万苦,到了山顶。一览胜景后,才会追悔,我们错失的,我们浪费的……我们仰天长叹,然后生命急转直下,穿过云雾,回到起点……
生命如登山,循环往复,始终轮回。
这条路
陆俊娴
“东岳泰山,是五岳之首,是把文化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天下第一山……”
怀着一份憧憬与期待,我们来到山脚,深深呼吸,一股属于自然的清新扑入口鼻间。坐上山间巴士,掩映在树林间的公路,曲曲折折,我们忽而向右倒,忽而向左倒,让我不由得期待起来,走下车来,亲自感受踏上这山间小路,感受满眼的郁郁葱葱的生机。
从中天门下了车,去南天门的这条路,我们放弃了缆车,选择了自己爬上山去。拾级而上,满目翠绿,绿荫清凉。天空这时却下起了稀疏的小雨,但一想到听别人讲过,“雨天千万不要轻易放弃登山,因为此刻山上会遇到云海奇观”,脚下不觉的加快了步伐。刚开始的路途是快乐的,还没有到十八弯的时候,体力已经跟不上了,脑袋里不经闪过放弃的念头,但回头看看,自己已经走过来这么多路,放弃,前面的努力就是白费,再说,上面的风光会更好,甩甩头,继续向前!等到到了十八弯的时候,已经不上周围的什么了,直直的盯着脚下的路,内心也在不断的做着停下来休息与继续向前的挣扎,同伴的鼓励还在耳畔回响。这时,一个6、7岁的小男孩从我身边走过,他的父亲在一旁一边陪着他一起向上爬,一边鼓励着他,就在我还在休息的时候,那对父子已经离我有一段距离了,抬头看看面前1600多级的台阶,迈出新的一步,继续走下去!就在这样的一次次努力后,我们终于到了,看着面前翻涌而上的云雾,一览无余的群山,一切的累,一切的苦,都不在了。
记得曾经问过一个爱登山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喜爱登山这项运动,他回答我说,他每次回来,都会有一身轻松的感觉,长期呆在空气污浊的都市,尽情呼吸新鲜空气之后,那种亲近自然,在山顶上忘我,然后获得饱满精神的感觉,美美都让他流连忘返。然而要想感受到这一切,都只有在你经历过山路的历练后,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的到。那条路,是难的,是苦的,是必须的。就如人生之路一般。
现在想想,我何尝不也是这样的呢?每一次爬山路上,说着再也不要爬山。可当山就在眼前的时候,我的脚,便会毫不犹豫的迈出那第一步。等到登上山顶的那一瞬间,我会告诉自己,我还要来登山!这条路,终究是走的辛苦,走的灿烂!
泰山的积累
董婧懿
李斯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巍巍泰山,微微震撼,壮阔如斯。
站在中天门,抬眼望见的是看不到尽头的石阶,看不清作为集合地的南天门究竟藏身与哪一片雨雾与树林之中。心生恐惧,却依旧选择用双脚迈出通往天上的路。一路走来不能不说是艰辛的,走到气喘吁吁问山上的本地人却被告知一半的路程都没有走完,那时仿佛有一把利刃在胸口戮力戳搅,遍体生寒。海拔渐高,山风彻骨的凉,而体内却热不可耐,冰火两重天的折磨。而南天门似乎还是遥遥无期。
泰山很高,可我最终还是登顶了。
这是积累的力量。
泰山历经千百年,才有了万世的繁华与荣光——皇帝封禅、万人参拜、石碑雕刻多则如云。就那样一点一点积累到今天,天灾、人祸都不能改变它巍然屹立的决心。仿佛遗世,而独立。
我沿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上爬,没有缆车的协助,积累着能够达到顶峰的脚步。而最终,我到达了。
积累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不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可就是有魔力去驱使你这样做。物品的积累、能量的积累、以及精神的积累都是前进路上必须学会的东西。
泰山和我说,它做到了。
我对自己说,我正在执行。
那么,你呢?
荆璟:坚毅地,走在路上
并不明媚的天气,满山青翠的泰山依旧坚毅地矗立天地之间。
人生就像是爬山的过程。
人生有很多选择,就像从山脚到山顶有很多种选择一样。一开始,导游就给了我们选择,坐索道还是爬山。我们组都选了爬山,既然选择了自己的路,就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人生的路,不会平坦,就像山路一样的陡峭。纵使泰山的路已经用石板铺成了一级级台阶,但是对于如今娇生惯养的人们来说依然是一个挑战。1500米的海拔,我们一级级的往上爬,石阶的不平整,不是正常的高度,一停下来,小腿便不停的颤抖。望高处,看不到南天门的红壁。
人活着,都有过放弃、后悔的念头,就像走在山路上,想要放弃往上爬,后悔没有坐索道一样。口干舌燥,身体的不适,看不到目的地的迷茫,让我们都想要放弃。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既然我们都已经爬了上来,一旦放弃,前功尽弃。我们在半山腰的唯一选择,就是继续爬。
人活的过程,有很多风景,不是只有苦难,就像爬山的过程,其实不是只有辛苦,沿路的风景依旧美丽。泰山五岳独尊,在山路上,向山间望去,烟雾缭绕的青翠多了些妩媚。边走边赏,慢慢的,南天门近在咫尺。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无法避免的会遇到苦难,但是既然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就要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人文之旅——文化的洗礼(宋梦楠)
七天的人文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可以说很短暂,也可以说是很漫长。犹记得8月1号的下午,我们兴高采烈地披着晚霞踏上了旅程,很神往地想去我们的旅游城市,想欣赏云冈石窟的惊艳瑰丽,想体会平遥古城的古风犹存,想看王家大院的富丽堂皇,想感受孔老夫子的文化气息,想登上泰山,一览众山小。
我以前就喜欢旅游,之前旅游在我的脑海中就是到其他的城市去看看风景,去各地的名胜古迹拍拍照片,证明自己去过那里,去每个地方尝尝小吃,享受在家里不曾有过的惬意。可这次的人文之旅对来我说,让我对旅游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旅游不仅仅是来放松心情,也是体验各地文化的一种方式,是文化与文化交融的一个机会。在这短短的七天里,我知道了许多曾经不知道的东西:拜佛的正确姿势;罗汉、菩萨、佛的区别;山西的地理形态;古代银行的运作方式;古建筑里的艺术雕刻……可以说以前我旅游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么多的东西,每次回来脑子里一片空白,只有一些照片能够唤起自己的那么一点点回忆。这次人文之旅比我之前的每一次的收获都多得多。我特别注意的就是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感受。古文化中的“错别字”,很多的匾额上都是一个字上多一点或者是少一点,可是就是这么一点却蕴藏了很多意味,像长辈对晚辈的期待,家族统治者对家族的要求,人们对光明的一种向往,百姓对县官的信任,旅行家对景观的赞叹,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本以为只有山西这个地方的名胜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到了山东,依然也有这样的字。那么,这应该是一种古文化里特有的习惯。从自己的眼睛里看到的东西,发现的东西,远远比老师讲得更加深刻,这样的发现也让我感到得到知识的快乐。不同的景点都表达着一种文化,可这文化的背后,却有着同一个声音在说:“古代的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令人震憾,而处于21世纪的我们,更应该去好好地学习,为自己,为家庭,为国家创造辉煌。”
而在这次旅程中也结交不少的朋友,我们的小组是所有小组中最年轻的一支队伍,我们一行六人,团结在一起,互相帮助、鼓励,行动一致,相处得很融洽。在去往山东那一晚火车,更是令人难忘,被分到不同车厢的我们拿着票不知道如何是好,想和别人换位,可别人也是不太乐意。但是通过组长一次次地调整,全组一起出招,奇迹般地六个人到了一个房间汇聚,一起吃晚饭,说说笑笑,快乐洋溢着整个房间。更难忘的是,登泰山的过程中,大家总是呆在一起,我累了,爬不动了,有人会主动帮我拎包,有人教我如何调整呼吸,给我加油。当我落后于他们时,他们就在上一个平台停下来等我。就这样,我们一步步地爬上了泰山顶。短短的七天,六个心灵互相交汇着,互相碰撞着,擦出了友谊的火花。
这次的人文之旅对于我来说,目标应该达到了,用自己的心去体验自然和不同的文化,获得一些知识,获得纯真的友谊,交到很多的朋友。感谢这样的人文之旅,充满刺激、快乐、温暖的一段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