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下午,陆建生名教师工作室与武进区洛阳中学全国教育规划子课题“语文校本生命化的草根研究及哲学思考”课题组联合举行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采用“同题异构”形式,洛阳中学俞海燕老师和工作室成员程代军老师先后执教诗歌《悬崖边的树》。课后,工作室成员与该校课题组成员一起评课,并就该课题相关话题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交流。
两节研讨课各有特色。俞海燕老师的课尊重诗歌教学规律,朗读形式多样,情感体验充分,意象理解准确,生命主旨凸显。课堂紧密围绕“读读这棵树——理解这棵树——寻找这棵树——写写这棵树”的设计主线,教学结构清晰,学生主体地位凸显。程代军老师的课开门见山,交代“时代与个体生命”的学习主题,接着以解读《悬崖边的树》为范例,关注诗歌解读的可能性与合理性,努力树立以自我的眼光走进文本,实现人文对话。最后以其他三首诗为用材,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课堂充满思辨的气息。
工作室领衔人陆建生老师组织研讨活动。两位上课老师阐释了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并对教学得失进行了反思。俞海燕老师认为,朗读是解读诗歌的原生态手段,入情入境地朗读有助于深入把握诗歌的情感和思想。考虑到学情需要,她在课上先引出问题,然后深入研读,最后延展到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和理解,由浅入深,便于学生建构知识。程代军老师认为,现在的课堂基本上被所谓精心的设计遮蔽,预设过度甚至过分就会影响教学的真实,挤压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干涉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从生命对话层面来看,阅读教学就是学习主体以自身生命立场、价值取向、思考方式对文本生命发出的访问。这场访问不可能畅通无阻,相反充满着怀疑和挑战。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架设管道、观察过程、提供继续深入探究的机会。洛阳中学教科室张美红主任向工作室成员介绍了课题研究的概况,接着表达这两节课留给自己的印象。她认为俞老师的课符合学情,线条清晰,程老师的课大气深刻。她还就时代背景等相关资料的呈现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工作室成员尚嶔统计了教学现场的相关数据,他认为俞老师重视朗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鼓励学生贴近文本,并又能走出文本,联系生活、阅读实际,课堂因规范而清晰。在谈到程老师的课时,他认为程老师是一个“孤独的讲授者”,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较深,师生对话比较费时,建议教师一讲到底。此外在方法指导上,需要强化“形象”这个抓手对解读的作用。欧阳林老师对尚嶔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他列举听课过程中观察到的身边学生不时点头会意的现象,意在说明学生在教室的启发引领下走上思维轨道,他认为这节课的亮点就在于教师带着学生进行思维的探险,不断地辨别、取舍和修改,思维的活力无处不显。这样的本真应该坚守。他还说,教师提供不提供时代背景并不重要,如果一定要知人论世解读文本,可以组织学生去反推背景,思考诗歌产生的时代是怎样的时代,诗人是怎样的人。戴年陶老师认为两节课的味道完全不一样。他认为俞老师的课清晰、开放,努力让学生充分结合自身经历去理解,去感悟体现了课题的方向。他认为程老师是“清醒的孤独者”,课堂真实,不重雕饰,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细节强化到位。
洛阳中学刘晏昌副校长感谢陆建生名教师工作室来校开展活动,他对这两节课都作出了高度评价,并希望青年教师要多学习,多思考,先入格,再出格。陆建生老师感谢洛阳中学提供机会开展交流,他从“草根”和“哲学”两个关键词对该校课题的价值和意义作出高屋建瓴的阐释。他还就工作室诗歌教学课型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诗歌允许多元解读和个性解读,在教学中要抓形象,重讨论。他还就工作室下次活动作了安排。
洛阳中学沈纯芳校长全程参加了本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