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校新闻>>学校快讯>>文章内容
[图文]给我一个机会再飞天
发布时间:2011-04-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给我一个机会再飞天

高二(2)班 张雨晨
我第一次有机会写敦煌,是因为“飞天”这个题目。很可惜我退却了,或许惧怕黄沙掩埋下历史的沉重,最终选了一篇关于江南的文章。
不知为什么,我想把自己的这种经历,和我所知不多的,樊锦诗女士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好在她没有选择身后的江南,毅然地迈向了敦煌,在风沙里拾掇起遗落的灿烂,我们才有今天的所见。
我没有去过敦煌,但我与佛像接触的机会并不少。偏偏是在这样的戈壁上,心中升起的却是一种女性的美感。莫高窟不是一个集散地,而是一个让时间停驻千年的家。虽然我不可参透佛拈花而笑的美意,毕竟那是他自我的升华,但至少我彻底的笼罩在了这种代代相传的人文关怀里,可以笃定的说,这是一种对世界,对全人类的尊重感。
我不难理解艺术细胞青睐敦煌的缘由,因为它们同样不注重外表的精致,却有世上最温柔的内心;无力争斗于兴衰代谢,却又无可取代的立于此地。所以有人如痴如醉的在它身畔描摹,有人取道千里为它守候,还有人从小到大就关心着它的日夜。
置身于众佛的俯瞰中,我并没有感到不平等,而只是同我仰望宇宙一样,感叹渺小。若不是这千年的积淀,我怎能在它的眼中看到这种深邃?若不是有人为它呕心沥血,我怎能在它的眼中体会意味深长的赞扬?
舞起来了,要飞天;飞起来了,要回来。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写飞天,我已知会。
 
 
回头看敦煌与我们的故事
高二(2)班 朱睿达
 
刚刚忙完小高考,又投身于紧张的备战高考生活的我在上礼拜四晚上接到了我的小学班主任马惠老师的电话。马老师告诉我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要来局小开展敦煌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正在手忙脚乱做数学作业的我脑子里就开始闪现以前的一幅幅画面了。原来离我们五(3)中队第一次捐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七年多。
2004年我们五年级时在学完了课文《莫高窟》的时候,又看了纪录片《敦煌再发现》,在班主任的倡议下开展了爱心献给莫高窟的活动。我们凑了219.5元,并由我起草了一封信寄给了敦煌研究院。但没想到这件事被众多媒体报道了出来。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还亲自给我们回信并寄来了贺年卡。我们毕业以后,后来的七年间局小一直把这项活动每人一块钱的坚持了下去。
礼拜天在家的时候,我蹲在书房里找着自己关于敦煌的一切印记。灰头土脸地从旧书堆里出来的时候,回忆慢慢连成一幅幅画了。我找到了五年级的语文书,其中的第十一课莫高窟对当时11岁的我们进行了人生第一次关于中华文化的启蒙。我翻到了当时草拟的那封写给敦煌研究院的那封信,想起了自己当时构思语句的场景,也想起了我带着全班同学的219.5元第一次到邮局寄钱,其中还有一大盒我们班其中一个同学从小攒到大的两分钱硬币。我翻到了敦煌研究院后来给全班每个同学寄的介绍书和贺年卡,我想起了当时这件事被那么多媒体报道以后,我们那群孩子们的新奇惊讶和兴奋,然后我们欢天喜地地告诉自己,原来我们也可以做大事情。我们还说出了朴素而又真挚的话语:“请不要关注我们,请关注莫高窟。”我还翻到了六年级毕业的暑假,我和马老师一起到敦煌去时的照片和日记,想起了在当时的西北高原辽阔戈壁之行中,莫高窟的出现是那么突然地点亮了我的内心。然后和洞窟里被手电筒照亮的一张画上的人像对视的时候,瞬间的美感让我无言以对得震撼。还想起了我们没有找到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时的落寞和可惜。
现在回想起来,原来我的生活从2004年起就那么紧密得和敦煌联系在了一起。现在在我的语文、政治、历史、美术课本上,在我的书堆里,最重要的是那是一个提起来就会觉得温暖的甚至热血沸腾的存在。更让我感触颇多的是,在我们毕业以后,局小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居然就这样把每人捐一元,我们当时叫它“爱心献给莫高窟”的活动坚持了六年多。这六年里局小和莫高窟一直通过这样一项爱心的活动维系在一起,互相支持着,互相进步着,成长着。当年的孩子们包括我再回头看的时候,我们对于当年的捐款活动一下子理解了更多。或许当时只是出于简单的善良和童心,想要帮助一下处于困难中的中华民族瑰宝。而现在我们发现我们童稚的举动其实从小已经在践行一个中华公民对于中华文化的责任。
煌,明亮。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的确长而明亮,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在追逐外部世界迷炫的文化的同时,却对于自己国家的最渊博无际的文化无法作出娓娓道来的讲述。知道中国有很多的世界文化遗产有文化、自然、非物质的。却无法说出一些对于具体某一个或某一些文化遗产的了解和感受,只能说出教科书上的模糊印象。因为当我了解了莫高窟是四个古文化体系的浩浩荡荡的汇流,当我读了道士塔,敦煌石窟,当我真正站在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面对莫高窟的时候,我感受到了自己在自己国家文化前的渺小,感受到了历史的大音希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来自漫长岁月积淀的自豪和底气。所以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要为自己的身边的文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让自己慢慢地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渐渐成长为自信、从容、对自己国家了解和深切得热爱着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文化的传承在于传播和继承。而我们对莫高窟六年里在捐助间建立起的深厚情谊又践行了中华文化仁爱互助的思想。于是不知不觉之间,我们又给予了中国的文化一种新的内涵。
七年以后樊锦诗院长来到了常州,而五(3)中队的我们都已是高二的学生。在礼拜一在局小回顾了当年的故事,见到了樊院长以后,又在省常中再次见到了前来讲学的樊院长。在对于敦煌文化和人生奉献和文化遗产的更多感悟和理解中,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再次找到了契合。
其实从六年前开始,我们这群孩子第一次决定要做这么一件事的时候,已经不止是局小,而是全国的中小学生、整个社会来关注莫高窟,保护莫高窟了,甚至是中国整个的洋洋洒洒的文化。我相信护遗活动会更加的广泛和深刻,我也相信关于文化传承的故事会在这片最辽阔的土地上继续演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