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2-1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钱明忠
青年教师成长营高级班教学反思系列三
《Aplication of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化学组 沈燕萍
本课《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是我在高一美国班开设的校本教研课,教学设计如下:
【Objectives】
1.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oxidation-reduction reactions,analysis commom redox processes to identify the oxidizing and reducing agents.
2.Indentify some redox reactions that take place in living cells, and improve the passion of learning Chemistry.
【Review consolidate】
1.Near the vents of volcanoes, where sulfur compounds explode out from deep within Earth, enormous deposits of solid yellow sulfur are found. Can you tell which sulfur compound serves each function in this reaction?
2H2S + SO2 = 3S↓+2H2O
2.The table below lists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ounds that are used as oxidizing agents. Name each of the compounds in the table.
Common Oxidizing Agents
|
O2
|
K2Cr2O7
|
H2O2
|
HNO3
|
KMnO4
|
NaClO
|
Cl2
|
KClO3
|
Make a similar table for common reducing agents.
【Teaching content】
Topic 1: Redox in Photography
Connecting to Chemistry: Developing and Printing Pictures
Making photographic negatives by developing exposed film involves several steps.
1.The exposed film is transferred to a canister, where it is developed using a solution of a reducing agent, or developer. The organic compound hydroquinone(对苯二酚)is usually used for this purpose. The developer reduces all the silver ions to silver atoms in any grain of silver bromide that was hit by light,but it does not react with silver ions in grains that were not exposed to light. Bacause metallic silver is dark and silver bromide is light, an image having light and dark areas is produced.
2.After the film has been developed, a solution of a fixer containing thiosulfate ions is added.Thiosulfate ions react with unreduced silver ions to form a soluble complex, which is washed away. This prevents unreduced silver ions from becoming reduced and darkening slowly over time. The reaction follows: AgBr + 2S2O32- = [Ag (S2O3)2]- + Br-
3.The fixed film is washed to remove any remaining developer or fixer solution.The photographic negative is the reverse of the image photographed; that is, light areas in the scene are dark on the film, and vice versa.
4.When light is shone through the negative onto light-sensitive photographic paper, a photographic print is made. The print is positive; light and dark areas are identical to those in the scene.
Topic 2: Solid Rocket Booster Engines
Connecting to Chemistry
Applying: Powdered aluminum is used in another greatly exothermic reaction, the thermite reaction, which is used for welding metals. The reaction is as shown: 2Al + Fe2O3 = Al2O3 + 2Fe. What role does powdered aluminum play in this reaction?
Topic 3: Redox in a Blast Furnace
Topic 4: Redox in Bleaching Processes
Bleaches can be used to remove stains from clothing. Where do the stains go?
Take chlorine bleaches for example:
Try at home: Testing the Oxidation Power of Bleach
Topic 5: Breathalyzer Test —— Testing for Alcohol by Redox
A simple Breathalyzer device has an inflatable flastic bag attached to a tube containing an orange solution of potassium dichromate and sulfuric acid.
During a Breathalyzer test, a person blows into the mouthpiece of the bag.
If alcohol vapors are present in the person’s breath, ethanol undergoes a redox reaction with the dichromate. As ethanol is oxidized, the orange dichromate ions are reduced to blue-green chromium(Ⅲ)ions.
3CH3CH2OH + 2K2Cr2O7 + 8H2SO4 → 3CH3COOH + 2Cr2(SO4)3 + 2K2SO4 + 11H2O
a. Determine the oxidation states of each atom involved.
b. Write the half reaction for the oxidation reaction.
c. Write the half reaction for the reduction reaction.
d. Determine the oxidizing agent and the reducing agent.
Topic 6: Corrosion of Metal
Do you know that the Statue of Liberty is made of copper sheets attached to a steel skeleton? Why does it appear green rather than the reddish-brown color of copper?
The aluminum oxide coating on aluminum can is tough and closely packed. It protects the underlying aluminum from further corrosion so that the can will take about 400 years to degrade.
Topic7: Silver Tarnish —— A Redox Reaction
Silver becomes tarnished through a redox reaction that is a form of corrosion, as rusting is. Tasnish is formed on the surface of a silver object when silver reacts with H2S in the air. The product, black silver sulfide,forms the coating of tarnish on the silver.
Removing Silver Tarnish
A nest of crumpled aluminum foil scraps is made at the bottom of a large pot.The tarnished silver object is added, making sure the silver is in contact with the foil scraps. Baking soda is added, and the silver is covered with water. When the pot is heated on a stove, the silver sulfide tarnish is reduced to silver atoms, and the silver object becomes shiny and bright.
Topic 8: Lightning-Produced Fertilizer
In the process of lightning-driven nitrogen fixation, nitrogen and oxygen combine to form nitrogen monoxide, nitrogen monoxide then combines with more oxygen to form nitrogen dioxide. This nitrogen dioxide mixes with water in the air to form nitric acid and more nitrogen monoxide, which is available to continue the cycle.
Write the three equations,and analysis what is oxidized and what is reduced?
Topic 9: Forensic Blood Detecion —— The Luminol Test
The gas station at the corner was robbed, and the cashier was shot. On television, police announce that Suspect A has been taken into custody. They have confiscated a jacket, allegedly worn by the Suspect, the jacket is sent to a forensic laboratory for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ne of the first tests a technician at the laboratory will carry out determines whether or not there are blood stains on the jacket.
The Luminol Test
Luminol has an organic double-ring structure, shown right:
1.Some organisms can use the energy released during redox reactions to convert chemical energy into light energy, a process called bioluminescence.
2.Can you analysis the redox reaction that makes cut fruit turn brown? How to protect the cut fruit from turning brown?
[exercises]Sodium nitrite is often added to meat to inhibit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and to keep the meat from spoiling. Under the acidic conditions in our stomachs, nitrites can be converted in to potentially cancer-causing substance. Vitamin C can convert nitrite ions into nitrogern monoxide gas and may help protect us from the effects of these ions.
NO2- → NO
(1)Is the nitrite ions oxidized or reduced in this half reaction?
(2)Does vitamin C act as an oxidizing agent or a reducing agent?
【教学反思】
对于美国班的化学日常教学,我主要是抓住专业词汇和化学知识两条线,本课的开设也是基于这两点:我从阴阳离子的命名到酸、碱、盐的命名,从前缀、后缀等构词方面较为系统地给学生讲解了无机物的命名方法;给学生讲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所以课的开始就是简单的复习巩固。学生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的是到位的,但是对于专业词汇的灵活运用还需要建立在记忆和反复的使用上,我也会从构词规律上再加以指导。
在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中,有许多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同样一个知识,如果能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的兴奋点,基于学生的差异来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会更主动,更有效。所以课前我给学生提供了10个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相关的小课题:(1)摄影中的氧化还原反应;(2)固体火箭助推器;(3)高炉中的氧化还原反应;(4)漂白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5)测醉试验;(6)金属的腐蚀;(7)银器失色;(8)雷电造肥;(9)法医学中的血液检测——鲁米诺检测;(10)生物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2人一小组成立小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他们合作过程中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课堂上以学生的交流结合涉及到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练习为每一小环节,换换相连,并辅以教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和点评。
大部分学生在交流的时候选择的英文,这对学生的听和理解,教师的听和表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但这种准备更应该是渗透到化学的日常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都有表达的机会,才能应对课堂上你没有预设到的情形,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有所得。
这是一次试水,不仅是语言上的,更是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上的。语言是一种工具,在不断地使用中会趋向于娴熟,但是课堂和课程是要潜心钻研的,只有在教师不断地钻研中,学生才会受益更多,站在新的起点,我将全力以赴。
背景:自从常州市教育局出台“五项严规”以来,数学学科已经尝试将部分课堂“还给”学生,即让学生自己上台讲解数学概念及相关的例子。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还不错。因此,我就想,能不能英语的报刊阅读也这样上呢?报刊阅读更注重信息的传递而非语言点或语法的讲解,而且,在前一次的报刊阅读课上,我已经就“如何对报刊阅读文章提问”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总结,因此我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上好一堂报刊阅读课。
课前准备:
我将班上其中五个小组长(我已根据学生成绩差异将全班分为十个小组)召集起来,从我指定的九篇文章中选出他们感兴趣的五篇作为周五讲解的内容。各小组长领到任务后,召集组员讨论、分工。周四,所有的学生通过完成五篇文章学案的形式对文章进行预习。另外,我也要求各小组的主讲者将上课思路先和我沟通,然后我给出一定的建议和框架性的指导。至于PowerPoint的制作,我并不担心,所以我只是看了其中的三个,做得都非常好。
(反思:1. 任务布置太晚,没有给主讲学生足够的备课时间,因此学生在讲课的时候有很多口误、重复,因此整个课堂看起来不紧凑,节奏缓慢;2. 对学生的指导过于宽泛。毕竟学生真正上台讲课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在“如何提问,如何和学生互动,如何调动课堂气氛”等问题上还显得很稚嫩。何况现在还要求他们用第二语言来讲课呢?因此,一份详尽的备课笔记是必须的,详细到连“sit down”都要写下来。这样,我就能更加细化地指导学生了,时间也就能严格控制了。要不然,上课的时候,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时间一分分地过去了,到最后就变成绝望了。3. 学案完全没有必要我自己做。在前一次的报刊阅读课上,我已经就“如何对报刊阅读文章提问”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和总结,因此我完全可以让学生针对五篇文章,提出自己的问题。)
课中互动:
总体来说,学生表现还不错。每讲完一篇,我都会给出一些评价、建议。本想让其他学生也参与评价活动的,但是我一看时间太紧了,就临时取消了这个环节。因为这是第一次尝试,因此我觉得有点紧张,学生也显得有些紧张,放不开。再加上课前准备不是特别充分,整个课堂气氛有些闷,有些紧。本打算一节课讲完五篇文章的,结果只讲完了三篇。
(反思:1. 一节课讲五篇文章容量太大,或许可以调整到三篇,多加一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评价;2. 应给予学生多一些“上课提问技巧”的指导;3. 学生讲课时犯的一些错误应及时纠正;4. 因为课还没上完,所以还谈不上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引导和拔高。)
我总结这堂课的特点是:容量小、节奏慢、效率低,完全有悖于“杜郎口”教学模式中的“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的原则。尽管这样,我是不会放弃继续探索研究报刊阅读的。
高一物理 周莉英
在新高一的第一堂物理课,我就跟学生提到过,物理就是关于“万物之理”的学科,它注重的就是这个“理”字。物理知识的学习,每一个知识点都隐含着某个原理,也即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落实到具体,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犯错,表现在每次的练习中,会犯各种错误,有的错误是原理没弄明白,有的错误则是由于书写或运算造成的错误。教师在每次批改作业时,可能注重的是运算结果,至于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是由什么造成的,也即更加深层的原因可能往往会忽略的。学生一方面很少主动去找错误在什么地方,另一方面教师讲评时也不可能把各种错误情况都讲评,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师讲解正确的解题思路,学生即使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是错误的结果,所以他会抛弃自己原有的想法而接受教师的解题思路,这样即使当时能改正,但效果不是长久的。所以,考虑到这一点,我想做点什么来改变这种现象,以下是我一堂课中练习讲评环节的具体设计:
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在处理字母的运算时,方向不知道该如何表示,虽然强调了一般在物理运算中,字母本身不带符号,所表示的方向符号应提取到字母外,但学生掌握起来依然困难很大。为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安排是这样的:
上课之前
选取李哲浩同学的作业,原过程抄写在黑板上,之所以选他是考虑到他课后主动来询问,他这道题的错误在什么地方,思路是对的,但就是没有注意到字母的问题。一方面,错误情况比较具有典型性;另一方面,也想让同学学习他敢于质疑的品质和纠错品质。
上课之中
我让全班同学参与“找茬”活动。找出此题解的错误之处,并且鼓励同学之间讨论。大概过了五、六分钟,我经过蒋哲君同学身边时,他主动询问,是否应该这样?其实他只是形成了一个想法,还没有验证他的这个想法的正确性,于是,我要求他上黑板把他的想法写下来。这么做,我只是想提醒同学注意,解决一个问题,光有想法还远远不够,还要想到如何去验证这个想法。几乎在同时,班级的另外一位殷超同学想到了解决办法,他不仅有想法,而且还通过运算,得到正确答案,验证了自己的想法,我同样让他把他的想法展示在黑板上,并且我让他自己讲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像个老师一样,对着底下的同学,我则静静地在教室的后面注视他,他讲得很好,很有条理性。学生听得都很认真,对于他的想法比较认同。最后,我对于此问题做了简短的点评,提出了我的要求和看法。
上课之后
仔细回顾了课上的这个环节,当时设想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养成自己找错误的习惯,因为,我觉得学习物理,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知道自己的真正错误,下次才可能避免,不然,同一个错误可能会犯很多次。当时,只有李哲浩一个人主动来找我,问我他的解题过程错在什么地方。从那以后,带着自己的解题过程,询问错误的原因在哪的同学明显多了。从课后的表现来看,这个目的是达到了。另一方面,安排“找茬”的同学上来讲解,对他而言,讲解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锻炼思维的过程,也是想培养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想给出这样的讯号,这是一个充满机会的舞台,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地展示自己。如果有什么不足的话,可能安排的时间还是不够充分,前后安排一共10分钟左右,为了更好地落实当初的设想,可能完整的一节课,内容再多一些,把学生经常犯的错误集中起来一起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改正,可能效果会更好。
听课反思
----范丽君
准确地说,这是一篇学习反思。执教者是位久闻大名,却一直未有机会体验其课堂的兄弟学校老师。本月的市基本功大赛让我终于有机会走近她和她的教学。
决赛提供的素材是一篇生词量巨大的美文,节选自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所有选手距离上课前24小时拿到课题,从构思到课件制作到最终付诸实践,是一段让人不忍再多回忆的煎熬过程。她“幸运”地抽中了1号签。睡意还未完全褪去的学生能理解这么一篇艰涩难懂的英文么?课堂互动还进行的起来么?带着种种疑问和满心的期待,第二天一早我端坐在了她的课堂。45分钟内,我没有分神的机会,45分钟后,再细细回味,仍意犹未尽。
一、去粗取精,对素材进行深入到位的语篇分析
在时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处理如此复杂的文本,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是焦躁和厌烦,觉得这是一篇毫无结构可言的散文,结果宏观上草草处理,只能在微观上一段段的做文章。但事实上,正因为文字的艰深,帮助学生先对文章的整体框架有一清晰的理解就显得更有必要,否则谈及任何细节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位老师没有因为难度而放弃。她透过纷繁的细节把握结构的能力着实令人折服。非但理清了文章脉络、起承转合,还讨论了支撑论点的重要写作手法。整篇文章,经她细细道来之后,我也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围绕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多样的学生活动
本课的重难点无疑是大堆的生词,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度。很多老师让学生课上大声跟读了事,或是设计学案,将中文标出,回避问题,或是以阅读技巧为线索,先帮助学生寻找文本主干,再进行细节处理(这也是很合理的一种做法)。但这位老师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死板地讲授,而是通过讲故事、分组活动、设置情境、选择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一一解决词汇问题。分组活动节约了课堂时间,也保证了师生互动频率,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而非做秀。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人对文本的理解已经到位了。
三、课堂观察,及时调整策略,动态生成。
由于是借班、借校上课,对学生的情况无法把握。这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敏感捕捉到了学生的能力层次,适时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降低课堂用语难度,更多的采用启发式教学,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和流畅性。
整节课,有知识操练,有方法达成,也有情感态度的提升,让我大饱眼福,受益匪浅。用教研员的话说,她凭自己扎实的基本功硬是把这篇文章啃了下来。而我认为更可贵的是,在她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也把这篇文章啃了下来。相较之下,我们课堂的教学风格在细节和基础方面的关注度要少一些,对思维度的要求则更高一些。这也许与我校学生的构成有关,但如何利用课堂活动把两者结合地更好,以免出现空中楼阁式的低效课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听课反思
准确地说,这是一篇学习反思。执教者是位久闻大名,却一直未有机会体验其课堂的兄弟学校老师。本月的市基本功大赛让我终于有机会走近她和她的教学。
决赛提供的素材是一篇生词量巨大的美文,节选自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所有选手距离上课前24小时拿到课题,从构思到课件制作到最终付诸实践,是一段让人不忍再多回忆的煎熬过程。她“幸运”地抽中了1号签。睡意还未完全褪去的学生能理解这么一篇艰涩难懂的英文么?课堂互动还进行的起来么?带着种种疑问和满心的期待,第二天一早我端坐在了她的课堂。45分钟内,我没有分神的机会,45分钟后,再细细回味,仍意犹未尽。
一、去粗取精,对素材进行深入到位的语篇分析
在时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处理如此复杂的文本,很多老师的第一反应是焦躁和厌烦,觉得这是一篇毫无结构可言的散文,结果宏观上草草处理,只能在微观上一段段的做文章。但事实上,正因为文字的艰深,帮助学生先对文章的整体框架有一清晰的理解就显得更有必要,否则谈及任何细节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位老师没有因为难度而放弃。她透过纷繁的细节把握结构的能力着实令人折服。非但理清了文章脉络、起承转合,还讨论了支撑论点的重要写作手法。整篇文章,经她细细道来之后,我也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围绕目标和重难点设计多样的学生活动
本课的重难点无疑是大堆的生词,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度。很多老师让学生课上大声跟读了事,或是设计学案,将中文标出,回避问题,或是以阅读技巧为线索,先帮助学生寻找文本主干,再进行细节处理(这也是很合理的一种做法)。但这位老师既不回避问题,也不死板地讲授,而是通过讲故事、分组活动、设置情境、选择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一一解决词汇问题。分组活动节约了课堂时间,也保证了师生互动频率,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而非做秀。从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大部分人对文本的理解已经到位了。
三、课堂观察,及时调整策略,动态生成。
由于是借班、借校上课,对学生的情况无法把握。这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敏感捕捉到了学生的能力层次,适时纠正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降低课堂用语难度,更多的采用启发式教学,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和流畅性。
整节课,有知识操练,有方法达成,也有情感态度的提升,让我大饱眼福,受益匪浅。用教研员的话说,她凭自己扎实的基本功硬是把这篇文章啃了下来。而我认为更可贵的是,在她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也把这篇文章啃了下来。相较之下,我们课堂的教学风格在细节和基础方面的关注度要少一些,对思维度的要求则更高一些。这也许与我校学生的构成有关,但如何利用课堂活动把两者结合地更好,以免出现空中楼阁式的低效课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教学反思
本节主要了解物体做圆周运动的特征以及描述其运动的物理量: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我教的是美国班,所以按照英文版的教材内容,对概念方面要多强调,计算方面不必挖得太深。
在讲述圆周运动特征以及匀速圆周运动概念时候,先学生演示实验和借助课件演示风扇转动、钟表指针转动等实例观察,由学生概括圆周运动的特征和概念。效果较好,学生很快明白。
在介绍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物理量关系时,采用教师推导,学生观察,但感觉有些学生对其转换过程仍有凝问。在今后教学中,此过程改为学生推导,教师引导归纳,这样学生对公式了解会深刻些。但在此过程要强调下列概念区别和联系:弧长、路程、位移之间;周期与转速(特别在相互转化时单位确定)
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间较紧,要精选练习:如同转轴而半径不同比较线速度、角速度;皮带轮转动问题等。
1.对于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就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多分析实例使学生获得正确认识.同时注意让学生明确:这里的分析和计算所依据的仍是普遍的运动规律—一牛顿第二定律,只是这里的加速度是向心加速度.
2.关于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这一问题,只是分析物体在特殊点(该处物体所受合外力全部提供向心力,无切向分力)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课本分析了汽车(代表物体)通过拱桥(凸形桥和凹形桥)顶点(最高点和最低点)时的力、速度、加速度等问题.汽车通过拱桥的运动过程是变速圆周运动,只分析车过顶点时的情况(这时汽车受的合外力在一条直线上,全部用来提供向心力),教学中没有再扩展分析一般情况下的变速圆周运动的问题,也没有提及切向分力和法向分力,以免增加难度,加重学生负担.
3.例题和练习的选择,我主要是围绕课本上两个示例方面选择适当的例子,从水平方向圆周运动(火车转弯类型)和竖直方向的圆周运动(汽车过桥类型)两类问题,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明确向心力的来源问题.有些例题和练习,属于备用的,看课堂时间,以及学生掌握情况而定.
物理组 胡甜
2010.12.9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教后感
进入高二选修教学阶段,我校选择的是《史记》选读。《史记》是典型的文言文,读《史记》对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在第一遍讲述这册选读本的过程中,我很是困惑,因为有很多的故事,本身就是由多个人组成的,现在的这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呈现的,授课时为了能够讲得清楚,又势必会对内容有所重复,等到再讲后面的内容的时候,学生听了便索然无味了,怎么办?
反复的纠结中,互现法三个字浮现到了眼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最让后世称道的互现法,为什么不能运用到教学当中呢?只要能够很好的解决了不重复的问题,这个困扰便迎刃而解了吧。
在试验的过程中,我以《高祖本纪》为蓝本,以讲述高祖为主,《项羽本纪》中的内容为辅,将刘邦项羽进行比较,重点分析了刘邦成功的原因和项羽失败的原因。经过2节课的分析,刘邦越来越成为了大家喜欢的对象,高祖本纪最后,我问学生,你们喜欢项羽吗?几乎没有学生回答我了,和没有上以前大家异口同声的说喜欢项羽的情况迥然不同了。
然而这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在讲述的过程中,总归是有主有辅的,看清楚了主,辅却有可能被忽视了,这对辅很不公平,要怎么才能够公平的对待这辅——项羽呢?思来想去,又用了第二招:喜欢项羽的若干个理由?让学生结合《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以及相关的内容,自己给自己找喜欢项羽的若干个理由,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再来充分发掘项羽的优点,最后再把他的缺点拿出来回顾,这样就能够全面的看待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了。
在一比较,以找寻的过程中,刘邦的成功的一面,项羽的成功和失败的一面都能够完整的展示,个人觉得,比以往的单独的上法更合理,课堂调动更好,所以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
---------语文组 周琴
教学反思
生物 李露艳
本学期我承担的是高二(9)班,高二体育班、高二美国名校班的教学工作和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高二(9)班是理化班,学生较为活跃,个别同学学习不够踏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用问题组织教学,激发学生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注意加强个别辅导。从考试的情况来看,该班表现出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既高分段和低分段多,中间少)的特点,针对这个情况,我计划在以后的复习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1、充分发挥优秀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优秀学生给予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加大试题的难度。2、课堂上留有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辅导内容主要是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在掌握的基础上逐渐加大试题的难度。3、进一步加强对作业质量的监控,在不增加作业量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比较扎实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高二体育班在去年的时候,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月,该班的特点是女生较为认真,基础较好,男生普遍基础薄弱,个别男生不求上进。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女同学的带头作用,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主要是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难度放低,逐步让他们获得成就感,同时不断的进行心理暗示:“只要努力,就一定能通过小高考”,从目前的情况看,该班除个别学生外,整体求知的欲望较强,上课的互动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是该班底子薄,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发挥优秀学生的作用,能够进行合作学习,以期共同进步,从期中考试的成绩上看,全班同学都在阶段检测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进步最大的同学提高了20多分。
高二美国名校班,我是第二次接触这种课程,有了上次经验的积累,我对该班教学内容的开展,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1、在该班的定位上,不是知识点的深度,而是知识点的广度;2、该班的教学重点是语言关,词汇关。3、该班的教学更多的是给学生空间,给他们以展示的舞台。针对这一特点,我采取如下措施:1、在课本的相关章节,补充英文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面,在理解中记忆词汇;2、定期进行词汇考核,并纳入平时成绩。3、开展辩论会、知识讲座、制作模型等活动,给学生展示的空间;4、让学生自己讲解内容,整理词汇,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在试题的命制上从50%的英文内容逐步过渡到80%-90%的英文内容。从期中考试的情况看,同学们完成英文题的质量比想象中的要好,在下一次检测中可以逐渐加大难度。
实验室的工作牵扯了我很大的时间和精力,由于高一年级实验课程的全面铺开,我时常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实验准备工作,但是看到同学们在课堂上能获得比较好的实验效果,我又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以上是我对前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的一个简单的回顾,以期将来能够更好的提高。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教学反思
这两篇文章我把它们作为学习《史记》的开篇。
选择它们作为开始主要是考虑两文生动、有趣,大家比较熟悉,可以激发同学兴趣,也能以此打消同学们对古文的恐惧。
刚开始是单讲《高祖本纪》的,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解决字词难点,再由教师点拨,在讨论内容的过程中引入易中天的《品人录》和教师自己的独到看法,同学们很活跃,印象深刻。但也发现一个问题,在讲刘邦时,总是不免要将他和项羽放在一起比较,所以从第二课时开始,我干脆就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学,事实证明这样更能让同学们体会史记独特的写法:互见法,也能在两文的对比学习中自然而有根据地对两个人物进行比较。因此,在学完两篇文章进行总结时,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我看不比易中天差。
从学习这两篇文章,我重新认识了学生的能力:两篇文章都有相当的长度,但只要能激发同学的兴趣,找准线索和思路,同学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不紊地同时进行两篇古文的学习。
语文组 肖维佳
2010/12/10
解析几何中蕴涵的向量问题
徐惠杰
高三复习中,解析几何问题中常会出现向量的条件,向量的条件怎么处理,怎么巧妙的利用向量来解决问题,学生很难把握,在最近的课堂教学中,我把这类问题进行了分类讲解。
一、深刻理解向量的本质意义
(1),本质为A,M,B三点共线,虽然加了一个向量的“包装”,本质不变;特别地,若,指A,M,B三点共线,并且B为AM的中点。
(2),指直线OA与OB垂直。
例1.已知椭圆的左右焦点为,离心率为e,直线与轴,轴分别交于A,B,点M是直线与椭圆的一个公共点,设;
证明:
处理方法一:利用向量的坐标表示形式,将条件中的向量坐标化,找到M的坐标与A,B坐标的关系,再利用M在椭圆上建立a,b,c的等量关系;
设
,
,则
因为M在椭圆上,M满足椭圆方程,
,则,
。
处理方法二:利用A,M,B三点共线的条件
得,得
由A,M,B的坐标得到。
反思:教学中深刻挖掘向量共线的本质意义,介绍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用坐标化的想法;另一种是用韦达定理。
二、充分利用向量解决解析几何问题
(2009年高考)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抛物线C的顶点在原点,经过点A(2,2),其焦点F在轴上。
(1)求抛物线C的标准方程;
(2)求过点F,且与直线OA垂直的直线的方程;
(3)设过点的直线交抛物线C于D、E两点,ME=2DM,记D和E两点间的距离为,求关于的表达式。
当遇到线段长度问题时,解法二是用向量来解决几何问题,优势明显,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强化这种应用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跟进练习:
1. 给定抛物线C:,F是C的焦点,过F的直线与C相交于A,B两点,设,,求直线在轴上截距的范围。
2. 给定抛物线C:,F是C的焦点,过F的直线与C相交于A,B两点,若AF=2BF,则直线AB的方程。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反思
——用DIS实验探究牛顿第二定律
物理组 洪冠芳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牛顿第二定律,会进行简单的计算;会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经历利用DIS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并由实验图像和数据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感受控制变量和归纳方法。
3、通过牛顿定律的应用实例,感悟牛顿第二定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难点:实验探究得出规律的过程
三、教学器材
DIS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滑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学生活动
复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以滑板为例,怎么样可以让滑板和人动起来?
如果我想让滑板启动的更快,也就是加速度更大,该怎么做呢?
2、猜想:影响加速度a的因素。
总结为合外力F与运动物体的质量M
初步分析F、M如何影响a:力F越大,a也越大。m越大,获得的a越小。
那么事实上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关系呢?
提出重点:用DIS实验来验证一下a与F、m之间的关系。
3、DIS实验探究a与F、m的关系
A、提出“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即:在存在两个(或多个)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控制一个量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间的关系的方法。并由此将本实验分解成两个部分。
(1)m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
(2)F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2)提供以下器材并分析其功用。
(3)小组讨论实验的思路,然后由教师总结得到统一思想。
(4)介绍实验步骤
其中有些细节,出于学生接受能力和时间限制,都已经被教师删减或处理过。
(5)提醒注意事项
(6)请同学参照实验报告单上内容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收集各个小组的数据图像)
(7)进行成果交流与展示,并分析数据图像分别得到结论:
加速度既与合外力F成正比关系又与质量M成反比关系。
根据这个结果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公式表达(这部分较难,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并对牛顿第二定律给出表述。
B、课堂练习:计算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C、拓展思考(看看自己的实验图),思考为什么实际得到的a-F图像(如下图)不是从原点出发的?
五、教学反思
牛顿三大定律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支配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第一章运动和第二章力之间的紧密关系,不仅有定性的描述(牛顿第一定律),也有定量的归纳(牛顿第二定律),因此它的重要性非比寻常。牛顿第二定律分2学时完成,第1学时主要是学生利用DIS实验自主探究得到a与F、m的关系,并由此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第2学时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深化和应用。本节课的实验原本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该实验难度较大,牵扯的细小数据比较多,实验操作过程也比较复杂。对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仅通过短短的45分钟完成实验并归纳总结出规律都是比较难的。但为了更大程度的开发和了解学生的能力,因此大胆做出尝试。
在本实验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删减了一些环节比如:a)严格来说,应当平衡摩擦力f后,绳子上的拉力才是真正的水平方向的合外力,但如果加上这一环节,1节课的时间显然不够,而且这一内容也淡化了主题。所以本节课采用光滑力学导轨摩擦力很小所以可以忽略的方式一笔带过。在后期数据图像中,摩擦力f的存在也会在图像中有所体现,比如a—F图像不是从原点出发的直线,而是从F轴上某点出发的。这个问题在本节课也一带而过,准备在第二节课做进一步的讨论和分析。b)小车和传感器的质量,以及小桶、载重片的质量原本也应该由学生自行测量得到,但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也一并由教师测量后作为已知数据提供给学生。
在做上述改进后,基本上还是能够完成预定教学计划,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时间比较仓促。如果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猜想环节、设计实验环节、实施实验环节直至得出结论环节,都应当给出充分时间思考。但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显然一节课要完成所有环节还是很仓促的。所以我认为牛顿第二定律应当用3节课来完成,第一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出猜想,并给予较多可选择性的实验器材,请其根据器材设计实验,发掘多种设计方案。更为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够总结自己的思路,并且用文字表述的方式把实验步骤自己写好。这个过程其实对于科学的思维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授课中往往给予很少的时间,仅让学生做口头表述,然后就介绍有限仪器,让学生按照教师潜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2、学生动手能力其实还是可以开发的,在本实验中,我只是提到了载重片可以增加小车质量,但没说怎么安装,于是学生就按照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装在车上,有些方法让我觉得很有趣。
用DIS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冀林
物理实验中出现的影响甚微的现象或因素,我们往往将之忽略,将其归因为误差,从而得到希望得到的结果。有时候这些现象或因素可以成为探究性思考的材料,从客观事实的角度理解物理规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体现了新课程的STS目标(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研究,其目的是改变科学、技术和社会脱节的状态,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同时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创新点,以“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为一条主线,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
利用DIS探究的实验,它相比于传统实验仪器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实时的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通过控制采集数据时间间隔,记录下了实验现象中的细微变化。笔者发现,教师借助于DIS获得的数据往往只是简单地分析、总结,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与理想情况有出入的部分没能继续深入研究,从而导致其不能充分的发挥应有的作用,浪费了进一步探究的机会。有时候某些数据的偏差恰好为我们深入的思考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材料,现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3节内容“最大静摩擦力”实验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1这节内容“演示”部分最后一段提及了用力传感器替代弹簧测力计做最大静摩擦力实验,能够在计算机软件上直接得到拉力变化的图线。为了方便地进一步分析,现将这个实验过程做如下介绍。
1.1实验装置图:
图一
1.2实验步骤
(1)按照图一连接好装置。
(2)运行软件,用力传感器缓慢的拉动静止在桌面上的重物,使其由静止开始运动。
(3)运动过程中尽量保持匀速。
1.3实验现象:
一般可得出下面的图像:(图二)
(
图二
(1)软件界面上出现了拉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为了使现象更加直观,软件做了以下处理。
①认为实验过程中物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故把拉力换成了摩擦力。
②图像中应该是一个个离散的点,这些点间隔时间相同,对应各自时刻的力。现已经用曲线将其拟合。反映力的持续性。
(2)数据采集完毕后,在界面右上角给出了拉动过程中摩擦力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
(3)结合拉力变化过程中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的转变,发现在运动之前静摩擦了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当物体运动的瞬间,摩擦力发生了明显的减小,之后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1.4结果分析:
(1)静摩擦力与外力有关,随对应的平衡力的增大而增大。
(2)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前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称为最大静摩擦力。
(3)最大静摩擦了要大于滑动摩擦力。
1.5实验总结
(1)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要得到满意的图像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选择比较重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否则实验中最大静摩擦力不是明显大于滑动摩擦力,图像中的尖角不明显;二是拉动物体的过程应控制好手上的拉力,不能一下子大于其最大静摩擦力。否则前面一段摩擦力随拉力增大的过程就不明显。
(2)实验结果的第三点关于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学生初中已经了解,更加全面的分析在本段内容之后,因此一句带过就可以,不必多加讨论。
1.6 分析
观察实验图像,发现其不是平滑的曲线,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部分,波动非常的明显。教师在分析过程中一般认为实验目的已经达到,会忽略这一点。而学生看到这样的图像,会出现疑问。
2 笔者认为这时出现的预期之外的现象恰好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可以引出更多思考的价值。
2.1思考一:静摩擦力与外力关系
图像反映的实际是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在物体被拉动前,很难能够将手上拉力的大小控制得随时间均匀增加,手上力的突变,造成了曲线的波动。根据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特点,学生能够理解这一点。
2.2 思考二:影响最大静摩擦力的因素
传统实验中我们常用弹簧测力计来研究,这样能够粗略地得出影响最大静摩擦力的两个因素——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弹力。现在借助于DIS这套系统,我们可以定量地分析当弹力成倍的增加时,最大静摩擦力是不是也在成倍的增加。
实验图:
实验过程:
(1) 用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m
(2) 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用DIS系统测出最大静摩擦力fm
(3) 改变压力(B物体上加砝码),重复步骤2
(4) 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下表
数据处理:
砝码(每个50g)
|
m/kg
|
总弹力FN/N
|
最大静摩擦力fm/N
|
0个
|
|
|
|
1个
|
|
|
|
2个
|
|
|
|
…
|
|
|
|
结论:
根据实验的数据,可以检验猜想是否存在fm∝FN
2.3 思考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探讨完静摩擦力后,就要研究滑动摩擦力。从物体开始运动后,如果保持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上个实验同样可以用来定量地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从图二看出,滑动摩擦力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学生在这里会提出疑问:根据二力平衡,理论上应该是一条直线。而这里却得出了滑动摩擦力是变化的结果,事实与理论的不统一是什么原因呢?
通过分析,可初步归结为:实验中很难保证手是匀速地拉动物体,因此图像上反映出的实际是手上拉力的变化,是符合实际的。
进一步猜想:如果保持其它因素(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让物体在力传感器拉动下做匀速运动直线运动,理论上应该得到一条水平直线的图像。对于图像中出现的波动,教师在课堂中通常解释为手拉物体误差较大,没有通过实验去验证。如果匀速拉的话,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恒定的吗?这种含糊的解释是不能令学生信服的,接下来面临的是如何用实验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在分析“静止的物体也可以受到滑动摩擦力”这个概念时,常用到图三中的设计。这个设计还可用来说明,无论拉力F多大,只要A和B发生相对运动,AB之间的摩擦力应该保持不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通过以下设计来分析:
实验仪器:DIS 力传感器 木块 细绳 长硬纸板
实验步骤:把木块B和力传感器用细绳连接,并保持固定。水平地拉动木块下面的硬纸板A,使得两个物体一直发生相对运动。
实验图像(图四):(给出的是原始数据对应的点)
图四
实验结果:改进后的实验结果已经比第一个要好好很多,但没有完美地符合理论上的结果。图线的波动,反映了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在不断变化。
2.4思考四:表面粗糙程度一致的物体存在吗?
既然手上拉力的因素被这个实验化解,于是自然而然地怀疑是接触面粗糙程度不一,导致摩擦力在变化。
改进实验装置,选择感觉上表面粗糙程度均匀一些的物体(如玻璃等)。
实验结果:尝试了多种材料制成的物体后,图线结果还是会出现一定波动。
结果分析:(1)表面粗糙程度完全一致的物体实际是很难找到的。
(2)表面粗糙程度越趋于一致,摩擦力越趋于恒定。由此推测,粗糙程度均匀的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恒定的。
3 小结
本次实验设计是基于教材中的一种实验方式的介绍,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发现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疑点,进行思考并以实验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科学的解释,这正是我们倡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这种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产生于我们的课堂之中,只要能抓住点滴的疑问,就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的研究方式,实现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