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是夜幕中,不同的是,这次是离别。
一个月的在英培训转瞬即逝,回想奔走在英伦土地上的时光,还能够感受到视觉、听觉,特别是心灵带给我的那份冲击。关于人文、地理、环境的所见所闻,此篇就不再赘述,而着重向大家介绍英国教育教学的特色。
英国的教育首先有着广阔而良好的社会背景与政府支持。工业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历史自然博物馆,包括享誉全球的大英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这些博物馆提供了大量的实物、模型,这些珍贵的展品是学生在课本上都无法学到的内容,极好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经常能够看到在这些博物馆里,孩子们在老师或者家长的陪同下,饶有兴趣地观看,还在不断地问:“Why”,眼神中充满对知识的渴求和获取新知的兴奋。
其次,英国的学校教育彰显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学校考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女孩。这个女孩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医生预言她活不过8岁,但是她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人生,而是与病魔努力地斗争。当我们见到她时,她正坐在轮椅上,鼻中还插着呼吸器,但你依然能从她的脸上看到灿烂的笑容和自信的眼神。如今已经15岁的她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开始了实习的生涯。因此,我们半天的校园、课堂参观都由她来引导。学校并没有因为她身体上的残疾给予特殊的关照,而是提供了同等的机会让这个女孩能够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
而英国的课堂教学又是极其开放活跃的。每个班大约二十多个人,基本都是4-5人围成一桌,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在这期间,学生讨论、实验、上网查找资料,形式丰富。学生相互争论,和老师辩论的情形也常常见到,学生间、师生间的思维碰撞让人感受到课堂的张力。
但是这种开放并不等于没有要求与规矩,在其中一个参观学校的教室里总能看到这样的提示:(1)Arrive on time(2)Be prepared for learning (3)Have respect for those around you(4)Listen carefully and follow instructions (5)Put your hand up to ask or answer questions 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基本的人文道德和学习素养。
就教学内容来看,英国的课程又是注重实用的。同样是讲金属,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去找生活中的金属,并列出他们的用途,并且解释为什么要这种金属而不用其他材料,相反一些具体的化学反应方程研究的不多。在英国课堂还看到了老师在讲授关于刑侦学、面包虫的生长受环境影响等诸多内容。让学生充分体会自己所学内容的实用性。同时,英国还非常注重科学的教学,小学起科学和数学、英语就成为学生的必考科目。到了高中阶段科学再细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由学生自己选择具体科目学习。我想这或许也是近两年来,英国在科学方面所获得诺贝尔奖日益增多的原因之一。
太多的感触,无法用只言片语道尽。但此次异国之行,无论是从生活态度上还是教育教学上给予我的收获与思考也将促使我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