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我校化学组教师张金怡、胡爱彬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出发,经过11小时的航程,飞机平安到达伦敦,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
培训由在曼彻斯特的苏曼国际交流中心组织,近两周来,讲座、参观、实验、校园访问,各项活动紧凑而充实,让人感触颇深。
开学典礼的一天,恰逢国庆节。英方的发言代表,麦克尔·马丁先生,这个和中国同年的老者,特意选择了一条带有中国云锦图案的领带,表示欢迎,也让远道而来的中国老师们倍感温暖。
到学校访问,由于校长临时有事,整个一天由两个12岁的男生——马修和亚当接待。他们非常善于分工合作,一个在前面带路,和上课老师联系、沟通,一个在后面为听课老师引路。中午去学校食堂用餐时,突然下起了雨,于是两个小男生在商讨后,一个留下陪同听课老师,另一个和食堂工作人员沟通,特意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条通道,以避免我们淋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沉稳和细致,大方和得体,完全超出了他们的年龄。
做化学实验,哪怕是碘的升华这样的小实验,都非常注意实验安全,一定要戴好护目镜。
在宾馆,要添一条毯子也不简单。工作人员会亲自到你的房间查验原有的物品,了解你需要添加物品的原因,一一确认以后才会给你添加。
所有这些小事与细节之处,都彰显出英国人细心、耐心、严谨、务实、善思的品质。
培训闲暇,漫步于英伦街头,会发现它的街道风格和香港颇为相似,细而窄,岔路很多,但整体的绿地覆盖面很大,鸽子飞翔于天空,松鼠穿梭于树丛。虽说是城市,但并没有太多现代化都市的感觉,更多地是充满了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如曼彻斯特以红色砖房的基调为主,保留了英国古老的工业城市的味道;而切斯特的建筑则是黑白两色的小屋,衬以斑驳的古罗马时期的城墙,别有韵味。据介绍,不少的英国建筑都有几十到近百年的历史,这些都离不开政府注重对它们的保护和修缮,才得以保留一直以来原有的特色。因而在英国也很少见到拆房造房的景象。这样的思想与举措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
接下来的时间,我们还将深入到更多的英国学校参观、访问,进一步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教育体系和授课方式等,请看后续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