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QUT(一)
8月22日凌晨,在历经了10个多小时漫长的飞行之后,搭载着近100位江苏高中英语教师的航班缓缓降落在了澳洲——布里斯班机场。很幸运,我能成为这1/100。接下来的8周,我们将在这里一起学习、生活、探索,领略异国的风土人情。
也许是因为语言障碍并不太大,也许是因为在国内吃多了必胜客和KFC,这里没有想象中的难以适应。尽管男同胞们整天嚷嚷着吃不惯面包、饥肠辘辘、思乡心切,我却在倒了两天时差之后,发现日子过得飞快,两周就这么pass by了。
两周的时间很短,却足以让这个城市给我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作为仅次于悉尼和墨尔本的澳洲第三大城市、昆士兰州首府,布里斯班也许没有前者摩登,也没有后者那么充满历史韵味,却是一个美丽、恬静,适宜居住的城市:随处可见、令人心旷神怡的大片公共绿地、美轮美奂的街边雕塑、宽阔的滨河步道、依河而建的咖啡馆、免费参观的世界级艺术馆、博物馆以及街头表演、音乐会、焰火晚会…就像这个城市的主页{域名已经过期}上写的那样,这是我们的布里斯班,政府的责任就是让市民 “love where you live”。有意思的是,给这座城市带来根本性变化的正是1988年在这里举办的世博会,从那以后,它成为了拥有“全澳7个州府城市中,发展最快城市”头衔的休闲都市。衷心祝愿上海也能越来越美好。
来到这里近距离接触的第一位当地人自然就是我的homestay family。北郊的一位老师与我一起被分配在一个温馨的四口之家:美丽善良的妻子Joanne,幽默能干的丈夫George和一对可爱的儿女(5岁和8岁)。他们各有工作,George早出,Joanne晚归,在照顾两个孩子之余,还要尽力为我们提供周到的接待工作,为我们准备三餐,与我们聊天,并时常带我们参加他们的家庭活动,帮助我们尽快融入这里的生活。经常回响在我俩耳边的是How is everything going today? Are you happy? 虽然明白这不过是礼貌的寒暄,但每每听来总是温暖。我俩是班里住的最远的一家,每天等公车、换车,路上要1个多小时。多亏Joanne悉心的引导和介绍,我们这两个连东南西北都搞不清楚的女流之辈至今没有迷过路,还成功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游览了市区和周边的主要景点。要知道这里的公交系统是让澳洲人都极其头疼的:半小时一班,没有站牌说明,不报站,同一路车会有不同的终点站,要想下车必须事先按钮,否则不会停车。George开玩笑的说,以后一定要去次中国,就算是只为了坐次先进的公交车。
最后谈谈学习,本次行程的核心部分。省教育厅与昆士兰科技大学(QUT)合作,为我们精心安排了共8周的课程,分5个主题:TESOL Technology, Language Skills, Language and Culture, Research, Education in Australia。有课堂学习,也有课外体验。100位老师被分在QUT Education Department的4个班, 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3点,共3节大课,和澳大利亚学生的作息时间一致。这里的老师教学风格迥异,但都风趣、热情、用心,不但将他们认为有效的ESL Teaching Approach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堂活动授予我们,且十分注意将这些方法和我们国内的课堂相结合,用我们的牛津英语教材作范例,与我们一起探索大班化教学可以进行的某些调整或整合。上老外的课很不轻松,必须时刻注意、时刻参与,一个接一个的完成任务,因为他们所遵循的教学原则,很重要的一条即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也正因为如此,课堂结束时,我们能切实地感受到习得与收获。
短短两周,浮光掠影,能介绍的仅是皮毛,但这也让我对未来的日子充满期待——认真学习,用心生活,快乐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