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数学之星”全国夏令营
7月26日晚,我带着宋亦轩和仇忆宁出发前往郑州参加的“数学之星”全国夏令营活动。本次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主办,南京大学数学系承办。共有18个省市自治区的70多名老师和同学参加,原则上每个省一名老师带一名学生。
活动从7月28日上午的开营式开始,一直到8月5日上午结束,为期9天,由来自中科院、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知名学府以及研究院的著名院士、教授等给我们上了十余天的课(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学辛周平教授、中科院林群院士、李大潜院士、孙义遂院士、北大张恭庆院士等众多大家),内容虽然艰深,并与世界数学前沿有关,但教授们一次次幽默而生动的描述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组委会的安排下,我们还有幸用一天时间体会中原文化之精髓:游览了历史名胜古迹——少林寺与龙门石窟。
本次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仅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也给我们平时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10多天当中接触到了全国若干所重点中学的同行和同学,了解了象北京师大附中、四川石室中学、甘肃兰州一中等全国知名重点中学的教和学。

感想与体会
高三(13) 仇忆宁
有幸参加了2010年的数学之星夏令营,来到了郑州这个陌生的城市,和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数学爱好者进行了交流,同时也见到了许多国内顶尖的数学院士与教授,实在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和以往参加的夏令营等不同,听到的并不是与竞赛有关的内容,不需要做题,自然,和数学竞赛成绩的提高也没有本质的关系。一开始听到这个活动,觉得很费解,主办方何苦花大量的精力来举办这个没有实质效果的活动呢?但来到这个地方,听到每一位讲课的专家对我们中学生的无限希冀时,我们终于有了答案。
13次报告,10位顶尖的数学专家,在进行学术报告的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中国的中学教育现状和数学研究现状。孙义燧和林群等院士,非常关心中学的教育。南大的孙院士等曾一起针对江苏教育做过调查,他们对于如今中学生们在高压下的数学学习而痛心,这种情况下,学生到了大学,便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为了能够改变这种情况,许多专家们联合举办了这一次活动。他们参加活动的同学和老师,能够像火种一样,就爱那个数学人对数学的热爱传播开去,为真正的数学道路起航。
尽管做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材料准备,但是香港中文大学的辛周平教授的第一节课还是让我们听得非常吃力。同时,也打压了我们企图详尽地做笔记的心。我们只是听一点对于数学应用的了解,很多名字都很陌生,还有一些虽然不陌生,却也说不出个大概。但至少这是对数学素养的提升,我们还是收获很多。
辛教授的课开启了我们的数学之旅。之后的课,也有像这样的对于数学家、数学史和数学应用的介绍,也有对于一些研究方向的入门基础知识的讲解,当然还有对于大家较为熟悉的内容的交流。林群院士主讲的是微积分,他也一直致力于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中学生理解导数等的内容。他所讲的重点是如何不用极限的思想来求导,以及如何解释积分。相比较其他内容而言,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在林院士的课上,我们有了交流的机会。在仔细地研读了林院士的著作中提供的4个例题后,我们一行三人做了周密的准备,然后我在课上进行了发言。其实在来自16个省的近80位热爱数学的老师和同学面前讲题目是很让人紧张的,但是在林院士亲切地问我来自哪个学校时,大声说出江苏省常州中学,让我很自豪。林院士说,江苏人才辈出,常州中学是强中之强,这让我们都受鼓舞。在讲完题目并且提出了我的一点疑问后,我站在黑板前听完了林院士的解答,很仔细、很详尽。讲解完例题后,是大家各抒己见的时间。开始的几分钟沉默很快就被打破,各省的代表队都积极发言,不少老师充满了激情,无论是自身的感受还是这些题目和方法的质疑,都在老师和同学之间引起激烈的争论。学术的切磋、知识的交流和教育的体会,都是争论的重点。作为学生,平时见到的都是老师在教室里讲题解题的样子,而在数学之星夏令营的报告厅,我们见到了老师的另外一面。互动、交流,这可能也是活动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吧。
在之后的几天中,我们也都收获颇丰,就像曹策问教授所说,孩子听大人说话,不求完全听懂,但求有些许体会。无论是分形还是天体力学,我们都依靠一个小小的窗口窥见了她的美妙。
最后两天的座谈会,其实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解惑”体验。南大和郑大的院士、教授们和我们近距离地对话,让我们既紧张又兴奋。大家问的问题五花八门,而我也问了一个轻松的问题:数学家的生活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听到这个问题,大家都笑了,专家们也笑了。孙义燧院士很亲切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数学家(以及天文学家)的生活其实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休息的时候,比如周末,没有人要求他们工作,但他们会自觉而享受地盯着自己的研究工作。选择了数学,就是选择了辛苦而充实的生活。说实话,在去数学之星之前,所谓的数学研究、数学家在我脑海里都是遥远而陌生的。但是经历了这次的夏令营,我觉得这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了。数学家要辛苦地钻研,要牺牲很多的个人时间,但他们并不是游离在普通人之外的“圣人”,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只是他们很少会让时间闲置,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术上。有人说,守得住寂寞才能成就学术,用在数学工作者身上,倒是很贴切的。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相识不过10多天的我们就踏上了各自的回家之路。在经历了共同的少林寺和龙门石窟之旅后,营员之间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不知道我们中将来会有会有多少人从事数学的工作,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是院士还是大学的教授,都深切地关注着我们国家数学人才的培养和数学的发展。毕竟,我们不能算是世界上的数学强国,因此将来的路还会很漫长。一个数学之星夏令营,不可能瞬间改变已有的各种有所欠缺的现状,也不可能马上普及专家们的思想,但是如果这样的活动能够像轰轰烈烈的竞赛一样,受到更大的关注和参与,能够吸引更多热爱数学的人自觉地投身数学事业,那么收获就是无量的了。中学只是基石,我们要牢牢地打好基础,真正展现数学之美的舞台还没有到来,我们要充满耐心地一步步走到数学身边,与之携手,完成我们的理想。
数学之星,难忘的数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