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校新闻>>学校快讯>>文章内容
(五)心路八十里 --“坚韧行”之碎思
发布时间:2010-06-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刘成兵

 

学校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形式,也是最接近学生天性的课程人生完美两极,一为体育,可以使人百折不挠,二为艺术,可以使人精致文雅。可以这样说,学校体育使学校教育有种向上的精神,从我们“健康生命”的校本精神、终身体育观和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上看也算得上是学生一生的主课。但这所谓的考察科目却被拖课、谈话、实验、考试、作业等行为所“伤害”,不但侵犯了学生的权利、还破坏了学生良好的初体验,再加上体育人本身的人文缺乏,较少对学生进行心理和灵魂的深层打动,使得校园的运动锻炼成了一个叶公好龙般的附属品和一介莽夫的代名词。但在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时我们又会拿体育说事,用他人的体育精神和他人的体育行为来强调意志、团结、锲舍,仿佛这些品质的获得不要实践只要说教,不要感受只要观看。可以这样说,我们一边在教育着学生,一边在破坏着教序、推翻着自己。“不抢不让”的学科原则已经渐渐被对学校申令执行力度不够者所侵占,如日本军国主义般冥顽而又乐此不疲。不可否认,在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有时需要牺牲其他的东西来保证某种学习的时间,但且不论一张一弛的科学道理,最基本的学校秩序还是要遵守的,否则我们拿什么去教育学生让他们去遵守纪律(社会公德)。我们的漠视、放任、默许和参与会对学生产生负迁移,反过来影响了我们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到头来有时还会责怪学生的劣性。不能忘了每一个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充满了教育因素也都是教育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我不知道学生在途中为什么会老问我:老师,你是一直走的吗?你上车了吧?你不可能走到现在吧?是什么造成了学生心里有这样的想法,学生对老师可以有疑问,但当出现了不信任时说明我们有些方面出了问题(即使我走的路程实际上已经超过了80里)。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言教而不身教他会看在眼里,并且先前的观察结果会被他们移植到以后的任何一个有老师参加的场合。80里路其实也是磨练老师,就像一个练习题,如果老师不做一遍就布置给学生,那你就不会知道这道题目的可做性,更别谈对学生思路的引导以及你所期望出现的触类旁通。我们不陪学生累一次,就不会体味到学生的心理感受;不会使学生有师生共战壕的感觉;不会有挑战自己的成功感、疲惫后休息时的幸福感,更不要说对这种体验活动的改进建议了。
行进途中,好多学生对路边的树木庄稼大多不识,我于是在“显示自己知识渊博”的同时教他们识别并附述些种植方法。等到归途中我要求他们指认时,学生竟都能辨别,而且还向我提出了更多的种植问题。我忽然觉得我们平时说他们“五谷不分”是不是因为我们没给他们“分”的机会,又说他们“四体不勤”是不是因为我们“母勤子懒”式的代劳呢。看来学生的经历和体验也就是我们给他们创设的平台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重要,这样他们就能比别人多成长一回、多积累一次、多丰富一点。我举双手赞成这类活动,只是还要再多些才好,他们才能更好地铭记、转化、迸发。整个坚韧行临近结束时,同学们都已显现疲态,天宁宝塔遥遥在望,就是跑不到头,真有点“望山跑死马”的感觉。其时学生队伍的路线、衔接、整齐度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是机体十分疲惫时外在的典型表现。而此时正是我们所预设的最佳的实践体验阶段------体现和检验我们学生的自律、自治、互助、意志等品质习惯的黄金段,就像“吹尽黄沙始到金”、“患难见真情”,疲劳意识下的表现就是我们学生真实的表现,“优劣”立分,如果在那样的情况下学生还能恪遵职守,那我们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良好品质和习惯的不稳定性往往会使之在需要付出时而选择放弃。到校所受到的夹道欢迎如锦上添花般为坚韧行的结束突然提升了品质,不知不觉中有意犹未尽之感。我们都是需要旁观者赞许的个体,而这个褒扬、赞叹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出现了!她让我们的行动又多了一层意义和价值,多了一点自豪和动力,感动着自己也感谢着别人。我们用脚和心走完了80里路,也完成了对学生用文化考试以外的一种形式的考试。
路漫修远,行者无疆,不管是仕途、前途、旅途、征途,都没有比脚更长的路途,我们要以大路行走、体验过程的姿态,建立良好的基石,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教育学生阅读书本,阅读人生。
后记
据科学研究,孩子的秉性约在三岁左右就大略形成,那时孩子大多还没进校学习,民间也有“从小一看,到老一半”的说法,这说明了家庭和父母教育的重要(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甚至需要该家族三代以上高质量教育的耳濡目染)。我们要着力于这些若干年后的年轻父母的教育,一旦有了延后性的隐性失败,就必将增加下一代教育者的负担。可是现在的年轻父母和家庭有多少对子女的抚养是合理科学的呢,于是,或多或少地,学校又承担了一部分年轻父母和家庭教育带来的缺失(鉴于此,在社会上设立儿童家长教育学校是很有必要的)。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教育是万能的时代(万能的教育也许是这样的吧:英语老师一回头,学生满口洋文走全球;体育老师一回头,黛玉也要来踢球;物理老师一回头,孩子杠杆撬地球……),而我们偏偏还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可叹”的是,每个对我们有要求的人却只会对我们指指点点而不是指点谁都希望孩子能遇到好老师,却少有人愿意孩子当老师。于是,我们只能在迎朝送晚中肩载着社会转型期的某种无奈与沉重,怀揣着不知该抱怨谁的心态,心力交瘁地解着教育的方程。由此带来的委靡不振的精神面貌、职业病缠身的亚健康态实质是教师生活质量的下降和尊严的部分丧失如今教师的尊严却大多要靠相对的职业稳定性、崇高的虚幻名头以及刚刚实行的绩效工资来维持)。当教育没有足够的尊严时去教育学生简直就是矛盾,最起码在教育的时候心也是虚的(不必自诩为辛勤的园丁、吐丝的春蚕、化泪的蜡炬、吃草的奶牛),教没尊严,学也不会有尊严,这种境况互为因果,反之亦然。
但“牢骚太盛防肠断”,教师是我们的人生和职业选择(我们选择了体育就是选择了晒太阳;选择了文科,就是选择了每天的早读和厚厚的作文本;选择了理化就是选择了程序繁琐、味道难闻的实验),用理智和热情说出一些话,只是想探讨和明确一些问题,期望教育也像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一样,来一场真正的变革。假如说“不如意不如归去”,或者教育者本身厌烦和看破红尘般要离开,那我们就缺少了一种责任担当。汪国真在《热爱生命》里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是教育判官,并不是说时代在进步,教育在退步(教育主要是没跟上时代的步伐),文中的对象和称谓更不是专指,我只是担心因为学校平台的优秀会使我们对外部空间缺少敏感,于是也缺少了责任和忧患,缺少责任和忧患的教育还能继续优秀吗?即使有时我们能自感到这一点,但往往因为缺少切身的体验而本能拒绝。教育本来就是给人一种思索和前进的力量,书斋式、学究式、文人相轻式的教育会与社会实际需要发生严重脱节,假如教者自己也感觉进了迷魂阵,接触少、唠叨多、视野窄,兵临城下时还在精心打扮,那其实是一种自我埋葬!所以,我们迫切需要转变教育模式,提升教学境界,开发教育资源,增加自身的实力和动力。
我尽量使文字少些尖声厉气,营营嗡嗡,但总觉得有点形散神散、无病呻吟、辞不达意甚至是拖沓冗长。但即使是不成熟的言论,也胜于胎死腹中的欲语和鲠骨在喉的感觉,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权作童言无忌。
期盼有更多的智者、坚贞不渝的群体放下身价,做有责的匹夫,承担起真正的教育责任、教育道义和教育良知,以初恋般的热情和政治家的眼光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全文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