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校新闻>>学校快讯>>文章内容
(四)心路八十里 --“坚韧行”之碎思
发布时间:2010-06-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刘成兵

心        路       八       十       里

  ----“坚韧行”之碎思(四)

如今,社会的精细分工分流了众多优秀人才,再加上鸡肋般的教育职业吸引,使得教育行业的人才来源可能不是那么的优秀,个人认为也就是中等的资质吧,按照“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的道理,教师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多多少少也有点力不从心,又由于天赋、际遇等的不同,教师又不可能人人都是教育家和专家。那我们这样中等资质的教育者该以什么样的教育行动来支撑教育呢。以勤补拙是一法,有境界地思考是一法,大爱是一法,三者不可分割。以勤补拙自不必说,只要不做无用功就可,有境界地思考前文已经略述。大爱,其实是一种责任心的爱、良知的爱、制度下的爱、基于职业道德或者说人性关怀的爱,假如能高尚点的话,还应该有对社会和民族的“先忧”之爱,她肯定区别于孩子父母生物性、原始性、本能性的爱。从这点上说,把学生当作子女其实是难圆其说的谎言,学校最多也只能是在培养学生的性别意识和刚柔意志方面做一些父母之爱的边缘辅助。需要注意的是,“得乎其下”的教师或教育最容易形成经验,经验是最宝贵也是比较可怕的财富(不是经历),教育经验是把双刃剑,最大的坏处在于他能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一旦形成经验再经过几次被证明或屡试不爽后就可能变成顽疾,即使遭遇不同时空和境地,也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不加以改变,也就是说当教育已经形成套路或经验时是很可怕的(比如说在体育选材和训练方面,如果只凭经验而没有科技的辅助,那只能在浅层次上做辛苦的劳动)。教育不是做实验,拿学生做实验真是太可怕了,但教育需要实验,历经实验、反省、修正的过程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但“得乎其下”的教师或教育容易使实验重复和失败。教育有风险,他有延后性的、隐藏性的价值与失误,满意可能会反馈,劣品却肯定不能退货回炉,“得乎其下”的教师或教育容易形成更大的风险。
作为有心的教育者会始终关注校园里出现的高频词(绩效、高考是近期的高频词吧),以此来跟随教育潮流,把握教师和学生的动态。我不知道80里路拉练的具体时间,但我在那几天的体育课上听到了学生常挂在嘴边的关于坚韧行的话题,并且还出现一种奇怪的行为:学生上课明显变懒了。询问之下说是为坚韧行的体能做准备,而且竟然有老师授意这样做。我不禁莞尔。难道我们只是想学生在坚韧行那天坚韧一下?坚韧行究竟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忽然对它有了些期待,我想不装腔作势、不居高临下、不脱离实际地走到学生身边,感受一下学生带给我的真实、生动的信息。放下身位,感受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也是一位老师所应该做的。这是我参加此次活动的第三个促因。
仍旧依稀记得两个报道:2000年8月,一批北京的中学生赴日本,去长野的黑姬山参加登山探险活动。虽然日本学生多为小学生和初中生,而中国学生几乎都是高中生,可是日本学生很快就把中国学生甩在了身后。日本领队担心把中国学生丢了,决定让中国学生走在日本学生之前。谁知,由于中国学生走得很慢,整个队伍返回营地时间延误了两个小时。2004年,由中日韩三国青少年组成的探险夏令营活动在内蒙古举行。当地罕见的高温使整个行程十分艰苦,小营员平均每天步行30公里,全部是野外宿营。在行进的过程中,韩国、日本少年个个身背巨大的行囊,当地随行的人员看到这些小孩瘦小的身体背着与其不相称的大包裹,想要帮忙却遭到拒绝,原因是韩国日本小孩觉这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同行的中国孩子叫苦不迭。假如我们的教育仍然在努力地培养以上这样的学生,那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就应该称为“新时代东亚病夫”,这不是一种民族气节的宣泄,而是出于一个体育人的基本担忧。“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是一个并驾齐驱的课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相比以前少了些生涯、健康、心灵、人际、环境、接纳、容忍、感恩等方面的思考,这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少了些通过学生身体进而影响学生心理的实践,没有将他们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也就是说从人生这个大的范围讲,我们的教育偏科了,只是简单地给学生培养能力,那其实更多是解题的能力,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的是能健康、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身体和心灵)身体和心灵的健康才是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基础。由此想到我校的学生在类似的环境下表现会是什么样子呢,这是我参加此次活动的第四个促因。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