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校新闻>>学校快讯>>文章内容
(三)心路八十里 ----“坚韧行”之碎思
发布时间:2010-06-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刘成兵

           心          路       八       十       里

         ----“坚韧行”之碎思(三)

(假如再不写下文,“碎思”可能变成“睡思”了)。其实那是对人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畏惧!这种对生命的顿悟来自于我十五六岁时暑假和爷爷一同出海的历险:因为方向的偏差,我们在离船赶海结束后被一条深而宽并已满是海水的滩涂凹地挡住了归途,远处隆隆雷声般的大潮渐渐迫近,即使抛弃辎重,趟、绕、游都已不及。爷爷找了块高而结实的地方,安插好挑货用的竹竿,把货袋紧靠竹竿围堆成“品”字状,并把两个竹竿系在我身上,就这样潮水涨一点,我就借着浮力往竿上爬一点,而爷爷只是在海水中用手轻搭住竹竿。在这个过程中,爷爷一直用平静的语气和我讲话,告诉我万一竹竿倒了,一定要抓住两个竹竿等待救援,别管他……。我没有恐惧,只感觉在大人的吩咐下做一件事情,可能是爷爷的平静感染了我,也可能是那个场景没有青面獠牙的怪像、没有撕心裂肺疼痛。经过约5个小时的浸泡,我们终于被过往的船只救起。也许是年少不更事,直到参加工作后想起这件事时,才感到莫名的恐惧和对爷爷的敬畏与怀念,人也一下子变得安静和开窍,平添了一些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恩。这是我觉得有资格去谈生命这个范畴东西的原因,因为我有过生命几乎失去并与死神静静搏斗的经历。也许我们的野外长途拉练给学生带来的是肉体上的痛苦、满腹的牢骚和一时的不理解,但我相信他们就如我当初一样,事后或若干年后突然忆起时,会“菩提灌顶”般大彻大悟,所谓“人生回味能乐道”。在教育上,我们要善假于物,把“漫漫长路”当作我们的教具,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资源开发。人生之路是如此这般的不平静,有各种各样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考验,但生命的急流若没有顽石的阻挡便激不起美丽的水花!若是平坦,我们就会如动物园里圈养的失去野性的连一只小鸡都怕的温顺的野兽了,这与宠物又有何区别呢!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通过自觉能动和教师的教授引导获得的当他们主体性体现出来的时候,他们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为什么而做和该怎样去做让学生在学校合理、科学(最好是能理解)的活动下心甘情愿、欢天喜地地接受考验,设法减少学生被社会的淘汰率,使他们走上社会时也能接受秩序的规范并进行人生的奋斗这应该是我们的探索之道。我们不能指望会触动每个学生,但哪怕只能使一个学生触动和顿悟,我们就值得去走这趟路!我们不能像患上焦虑症的母亲,随时担心失去孩子,紧紧地抱住孩子,并要不断地检查孩子的身体,把孩子和生活的磨砺完全隔离,使得学生在教育(其实是控制和格式化)中丧失了检验现实的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可能性,这是教育的雌化和无力!当若干年后我们的学生送自己的孩子来上学时,我们当中许多还在学校工作的教师,如果能从孩子身上看到他们父母优良品格的反映,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成果和成功!
从地球上有生命开始教育就已经通过遗传因子和有意识无意识的行动来体现了,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觉醒,教育已经演变为有意识的、主动的、积极的,甚至是必须的一种需求。可是教育发展到如今,其曲谱时有走调之音,教育的起跑线甚至提前到了孩子尚在娘胎的时候,人们有时几乎不懂自己需要怎么样的教育,干预、压力、功利有时已经使应该教什么和实际教什么背道而弛。教育的影响过程是缓慢的,但当这种不健康的教育环境和行为被人们逐渐适应并被动接受时这个适应的过程不就是温水煮青蛙吗?到那时我们教师也失手伤人式地变成了“煮蛙凶手”,这种对“信徒”的控制使学校看起来更像一座美丽的监狱(象牙塔看似精致,有时却是一种囚禁)相信所有离开校园的学生和所有离开岗位的教师回味学习、教育生涯时他们都会有一种要重新来过的想法,这种想法除却恋旧情结外,定会有一部分是对当初学习和教育的忏悔。为了少些日后的忏悔,身在当下的我们需要不断的思考、修正。小到个体,大到学校、民族,要维持一定的高度或上升趋势,必须经常保持有境界的思考,可是许多人在想问题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好多教育教学的问题大多不是由学生引起的,恰恰是由教师低劣的思考和不明智干涉引起的大道至简,我们要把本应该简单的问题回归到他原来的位置,找到一种简单的纯粹,从人的可持续成长角度出发,使学习变得简单些,不以重复、无用、题海来缓解教者面临的压力,使学校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如果还在以不良的教育教学方法,压抑学生对学习乐趣的体验,那么他们在没有体验到校园乐趣之前就已经厌倦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知道学习是清苦的、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知道学习是要讲究策略的。不能仅仅着眼于教育行为的各个变量的定量和推演,更要着眼于教学过程的高品质。像我们这样的资优生,如果只是在一骑坦途中以模仿代替掌握,凭高智商来学习(智商其实是一个危险的标准),那学校和教师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大部分的价值。
平心而论,任何一个教育模式总有相对的不足,无论如何,观望保守一定不会达到预期教育的境界,关键是我们在不在使其渐趋完善的路上科学地加倍努力,排除万难(比如频变政策的不断“调戏”,检查评估的不堪之重),永不失去方向。身处教育江湖,面对还不是理想状态教育,我们应该保持一种清醒的教育状态。我们不能改变时代,但我们可以保留一份“真”,在学生、学校、个体方面,清晰地知道教育的本质要求和追求(哪怕是在心中保留这样的火种),不做愤青和隐者。学生是问路客,我们要为学生规划一条能通向远方的路,他们能走多远我们就要指引多远,80里路只是个起点和热身。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