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路 八 十 里
---“坚韧行”之碎思
主动请缨参加高二年级的“坚韧行”,不是源于突发奇想和精力充沛,实际上那几天公、私诸多头绪已令我体力不济,触动并促使我早就想要参加这个较有意义的活动是因为其他的缘故。
一直以来,基于学校课程统整的大背景以及从品格(味)与涉及面上促使体育校本课程完备的需求,我总是“单相思式”地想把“坚韧行”归入体育校本课程。学校设计80里路的“坚韧行”是属于一种体验课程,纳入了德育的范畴,其目的是想让学生体悟痛楚和艰辛,在承受中超越自我,练就坚定、坚韧、坚强的意志和品质,同时在历练中培植团结互助的优秀团队,这近乎是一个伟大且胆大的举措。从形式上看,“坚韧行”与体育课程里的远足项目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的初衷是何其的一致,至于从苦心志、劳筋骨的深刻层面上讲,似乎更脱不开与体育的姻亲和血缘关系。
类似于“坚韧行”且我也想“兼并”的活动课程还有高一的军训、高三拓展。军训属于军体,学校体育本身就包含半军事化的要求,比如学生的日常操令动作和要求就是脱胎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相关规定,如果说把军训并入体育课程,那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至于拓展,其英文叫做“OutwardBound”,犹太人哈恩博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首次实践了心理拓展训练的教育方法。1971年心理拓展训练计划由美国人皮赫创立,后经进一步完善并出台其实践活动的课程大纲得到世人的瞩目和高度评价并由此进入学校,经过一系列的实践、培训、完善,使得教育系统以外的团体也情有独钟,并将其列为考察员工的依据之一。高三拓展训练题为“超越之旅”,主要是以运动来刺激学生心理良性提升的体验性实践活动,训练基地的训练师也全部由体育老师担当(我认为如果再发挥一下我校心理学科的优势,还可以使其有更好的深度撞击),她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以“独善”为主的教育模式,这种由“躬行”和“先行后知”所获得的体育精神、集体精神、创新精神的教育方式、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无疑是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的,我想也必是未来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之一。如果是宥于心理拓展训练是新兴“舶来品”、难以找到一套系统的用于教学与训练的教材或参考书、教育机构少有这样的师资培训和场地经费等原因而让她排除或游离在体育课程之外,将会使体育课程处于固步自封,没有创新和发展的境地。如今,许多体育院校已开设了心理拓展方面的课程,而在国外的许多中小学中拓展练习早已进入了体育课堂(我也曾在6年前的体育课上引入拓展练习的内容,颇受学生欢迎)。所以无论从情理、渊源、形式、内容、本质还是潮流方面讲,拓展归入体育课程也应算是“认祖归宗”。(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