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9日下午第四节课,学校在秋白厅举行教工大会,大会重要议题是办公室刘高平老师(以下简称刘)对话刚刚载誉归来的全国劳模曹文老师(以下简称曹)。我校曹文老师是2010年常州10名全国劳动模范中唯一的一名教师代表,也是继市一中的徐洪涛、田家炳实验中学(原六中)的庄玉明、金坛市二中的徐乐益之后,常州教育系统诞生的第四位全国劳模。
刘:今天坐在这里和全国劳模对话心里非常忐忑。对于曹文老师,在座的同仁或许和我一样熟悉之余也不免有几分陌生,你不在教室上课,在大家的印象中你又不怎么善于交流,首先我先介绍下你。曹文是全国模范教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学奥赛十大杰出指导教师,江苏省省队教练兼领队,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近十年,共有163人次在江苏省信息学奥赛中获一等奖,20余人入选江苏省队并在全国竞赛中获金银铜牌,1人获IOI(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铜牌,1人获亚太信息学奥赛金牌,所辅导的金斌同学获TCO(世界程序设计公开赛)世界冠军;共计保送名牌大学50余人,10多人提前一年被清华、北大、复旦、交大预录取。面对这么多的荣誉和如此的成就,你如何评价和看待?
曹:首先要感谢省常中给予我这样高这样好的平台,换了任何一所学校都不会有今天的成绩,还有支持我工作的班主任,配合我教学的同事。党和国家给予我的荣誉大大超出了我的付出,我感觉身上压力很大。相比而言,老校长史绍熙1960年参加的全国教育群英会获得的全国劳模,我自己的成绩真的除了肯定更多的是鞭策和监督,我有责任为家乡培养计算机人才,争取在我的执教生涯培养出计算机科学家和中国的比尔·盖茨,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太远的距离。
刘:通过你的成长和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你始终有一个目标的坚守、远大的追求和淡泊的心境,现在获得全国劳模了,是否感觉“热闹”了呢?身价涨了吗?
曹:我只觉得身上的压力更大了,获得这么高的荣誉,许多的理想和想法我有责任转化为现实,我是省常中的老师,我的一生都会为省常中工作。
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你的学生谈恋爱了,他们的父母朋友都没有你知道的早;毕业多年的每一位学生仍然与你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真让我们羡慕,你有什么秘诀吗?
曹:对学生要从关心爱护出发,作为老师心里要满是喜欢。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学习英语而转学到东郊小学,妈妈带着我找到教导处,得到的答复是农村学校来的不允许参加转学资格考试,要转学就直接留级。这时碰到了我的班主任,他正带领学生大扫除,问询了情况之后帮我们说情,有了参加考试的机会,数学考试因为粗心才得了95分。入学后,语文英语成绩跟不上,同学们学我讲家乡话欺负我。但是班主任很会保护我,给我补习功课,给我换位子。老师课上的内容我记不清了,但他是怎样对我的我一辈子都记得,这也影响着我今天的工作。我在带学生的时候,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特别关照,电脑给他们用。学生需求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观照,生活上的关心只是起点,是很容易做到的,关键的是我们怎样当好“人生的导师”。在升学的关头、比赛失败的时候,学生最需要关怀,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做选择是最重要的。我呢,就找他们谈话,帮他们分析状况,定目标,选一些好的文章激励他们。我最喜欢的数学家是陶志学,他的智商是220,他的情商更高。据此我发明了一个“长方形定律”,即智商是长,情商是高,成就是面积。告诫他们,拥有积极昂扬的情绪和应对失败的洒脱也非常重要。
我曾经带过一个公认最聪明的学生,可他读了五年才从复旦大学毕业。他中学的时候沉浸在游戏里,我坚决反对家长给他配电脑,可家长拗不过他,直到大学还是玩游戏,荒废了学业。所以,如果不勤奋,再好的智商也不会很好的与成就匹配。然而,那些不起眼、不聪明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另外,要给予学生充分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成长,省中的学生都具备这样的实力。有个学生在省队选拔考试中因为心理素质不过硬看错了题目而落选,刺激很大就不想参加信息学竞赛了,我尊重了他的选择,让他自己去体会。在接下来的省内差额选拔中又输给了大丰的一个学生,期末考试在即,我让他先考虑清楚再训练。后来期末考试成绩进了前20,我为他争取了了全国夏令营的名额,果然不负众望获得了金牌,假期就与清华大学签约。他讲,我是先“死去”再“重生”啊。据我所知,今后不管什么比赛他都未输过。对于学生来说,失败和挫折未必是坏事,战胜了就是转折。另外尊重学生的选择,还要有博大的胸怀。对于那些因为主科考试要离开的同学,我会找他们谈话,问清原因,并说明我的大门永远向他们打开,对于想学习程序设计而不参加竞赛的同学我也是敞开怀抱欢迎,并一视同仁。
丁校长讲“甘当学生的铺路石”,学生能够走多远,我们就要铺多远的路。学生毕业后,老师的关怀又少了点,我就把历届学生的通讯录建了起来,这其实就是有意识的举手之劳。我去北京领奖时就联系了几个学生,有腾讯的业务主管,也有北大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和大三找实习岗位的学生,这样我就牵个线搭个桥。要是面对出国的找我询问,我答不出来就联系那些前期出去的同学还有他们的爱人。师生之间的相互关怀之余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之间的关怀,相互关怀是我们团队的传统。每年暑假去复旦交大训练的同学都是受到了学长面面俱到的照顾,这样他们到了大学就会关怀学弟学妹,到了社会,关怀别人就成了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一种感情和习惯了。
刘:用“烙印”来形容你与学生,你的学生之间的关怀和影响很贴切,你留在了学生的精神里,学生也留在了你的“牵挂”里。教书育人,老师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合理的运用会是很好的提醒和榜样。另外,付出真诚,用爱培养,用心灵唤醒成了你计算机竞赛中的育人因子。你非常注重情商,但你的团队毕竟都是些智商超群的人,你是用什么好方法和途径来培养他们的呢?
曹:也没有什么方法,就是一步步探索。首先,对于竞赛而言要激发兴趣,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一旦对所做的事情痴迷甚至狂热,不可能做不好的。我的学生编程的时候对周围的事情是听不着也看不见的,又一次戚校长看见机房的灯亮着就开门进去,到了金斌身旁,他也没有发觉有人站在身边。想想这个年龄的孩子除了沉浸在游戏里还会有什么事让他们如此痴迷?编程同学的“境界”是同龄人很难做到的。我高中的时候也在梦中做数学题,数学当然学的很好。
其次要保护同学们的创新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动,点子多,作为老师不能眼光只盯着成绩。有个孩子花了好多年的修改自己编写的“五子棋”程序,有的业余时间学习大学竞赛的JAVA语言,我没有为了竞赛成绩去阻止他们。不搞创造发明就没有真正的创造力,技术好、知识丰富只能给别人打工,没有创意,没有创新的想法就没有足够的创造力。中学生的创造欲望都很强烈,一定要保护他们这份欲望。
第三,有意识引导学生参加多元化的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我们信息学竞赛有分区联赛和全国比赛两个常规项目,除了训练参赛,我给他们找事情做,带着他们参加了大学生比赛,比赛的成绩也非常理想,拿过两个赛区金牌,一个赛区银牌,在中学队伍中遥遥领先。参加大学生计算机联赛,与大学生同台竞技,不仅能够交流更重要是让他们心理更强大。我还带着他们开发软件,06届的一个同学开发的网上评测的系统,我们一直在用于教学,这样远程的作业批改反馈就非常便利。我也鼓励他们参加商业比赛,比如Google和百度之星这样没有年龄限制的世界高手参加的比赛,这样既长见识又长经验。参加这样的比赛往往会收获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我们有个参加美国“托克多”比赛中唯一一个获得冠军的中学生,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却大大鼓舞了士气。
第四,学长带学弟,训练的任务、学习的问题都由学生教练负责。因为我人手少,采取了这种培养学生教练来带学弟这样的方法,他们交流过程中不仅合作编程更增进了友谊。还有些不方便和老师讲的问题,通过与学长之间的沟通,把困惑都说出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解决了。优秀的学生学习是没有问题的,当他们开口与别人畅谈的时候就距离高层次人才这一境界不远了。最后,在内部训练的时候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氛围和及时激励的机制。平时的训练成绩我都实时记录,这样与最后比赛成绩挂钩。严格的公平竞争,这一点很重要,学生非常的“单纯”,一视同仁说难就难说易就易,关键有杆秤在心中,这样威信就树立起来了。
刘:听了你的这番话,我发现我刚才“不太善于交流”的介绍是错了,看来“印象未必就是真相”。你不仅是默默培养计算机高手的老师更是谈起教育方法和自己学生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的老师,我感觉,学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机会是最好的锻炼舞台,舞台是最好的锻炼机会,你把省中优秀的学生放在均等的锻炼舞台上成就了他们。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与各位老师分享四个词语:自由空间、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团队力量。尤其是自由空间和团队力量对我们尤其重要,北大钱理群先生说过一句话语:我存在着,努力着,我们彼此搀扶着。愿我的每一位同仁都能感受到来自彼此的温暖和善意!谢谢!(张衍标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