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下午,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老舍之子舒乙先生前来我校讲学,并欣然为我校题词,“培养能力是培养人才之关键。”
已经75岁的舒乙先生精神矍铄、说话爽朗、天真率性。他寄语在场学子,“要紧紧抓住中学阶段,培养自己各方面的兴趣,培养能力是最重要的。”“中学阶段特别要多读书,读名著,要尊重自己的文化和文明传统,民族才有希望。”
他谈文学,“文学反映生活,而根本还在于对生活的发现。”“现在的文学没有纵坐标,需要好好补课。优秀的作者必须要有三口井——古典、西洋和民间文学,老舍的《茶馆》土、洋结合就非常好。”
他谈绘画,“我60岁拿起画笔,下定决心不跟任何人学,捞起来就画。”“画画是需要文化积淀的。”“重要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想象,才带来艺术创造的灵感。”
他谈创作,“鲁迅的16个字说得特别好,静观默察,牢记于心,凝神竭想,一气呵成。我有一幅画整整想了三个多月才下笔。”“我的每一作品都不一样,不重复自己,要力争传达出那么一点新的意思。”
他谈家庭,“老舍先生写得一手好字,母亲画画时,他就站在身后看着,待母亲画好后,他就微笑着对母亲说,‘我帮你写个字吧’……父亲的艺术鉴赏能力很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是一个偶然,也是一种幸福。”
舒乙先生以其丰富的阅历、生动的表达、独特的思维表达着他对艺术、人生的理解,在场的师生也被其深深吸引和打动着,以至于在互动环节争向大胆地向舒乙先生发问,“文化艺术的新与旧你如何看待?”“作文的技巧到底重要否?你觉得一篇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请结合你的家庭谈谈对知识分子的‘良心’的理解”……面对每一个问题,他都一一进行回应,旁征博引,谈锋甚健。
讲座结束后,他又爽快而耐心地为学校秋白文学社、现场学生题词、签名,并接受了新华日报、常州电视台、常州日报等媒体的联合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