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很温暖 继承渐已难
在国外的这些天,无论在住处附近还是在商家,圣诞的气息越来越浓,特别是晚上,透过窗户往外看去,家家户户的门前装饰得流光溢彩,动物和圣诞树的造型在节日灯的闪耀下美轮美奂。联想到国内,青少年越来越多的开始重视洋节,而传统节日在他们心目中日渐萧条,心中不免感慨。作为一个有悠久文化积淀的国家,蕴涵孝道、感恩、温情、娱乐、爱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中所体现的文化,面对洋节的纵情狂欢就这样黯然失色了!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记忆,可以说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但随着西风东渐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薄弱,大家纷纷开始研究国外的吃穿住行,传统文化或被遗忘,或渐式微,使得不少青少年在没有文化和信仰的背景(甚至连最基本的语言背景都没有)的情况下,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取向受到影响并开始迷恋起洋节,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感觉春节没有圣诞节重要,月饼没有“麦当劳”、“肯德基”好吃,热衷于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全球经济一体化使保持传统文化多样性面临更多的挑战,也导致民族的文化个性日益淡化,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犹如一座只剩下建筑框架的大厦,形式还在,内涵却已模糊。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抛却社会、历史、媒体、商家等原因不说,我觉得主要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对缺乏无意中起了误导的作用:部分学生国学水平和道德修养下降、语言教学与文化的传授脱节、外语教学中不强调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学习、体育教学中因传统节日和文化孕育而成的运动项目无人问津、跨国交流中缺少文化的互通与宣扬……。种种迹象表明从学校层面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已成为了一个社会课题。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文化竞争力的民族,很难说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始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有可能成为文化大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
打开历史的记忆,端午节是屈原抱恨投江染濡成的青绿;清明节是霏霏细雨淋得的水明沙净;中秋节是游子怀乡思亲的款款深情。无论是 “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执着;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情; “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落寞;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忧患;还是“但愿人长久”的美好愿望,历史有始无终地贯穿着人类的血脉,给后人以启示,而文化正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历史中的辉煌与暗淡,都积淀在这块土地上,当我们的青少年一代正狂热地追赶着西方的节日时,西方人却正睁大了眼睛觊觎着我们博大而深邃的传统文明和东方文化。
节日文化的品质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基因的活力与生命品质,曾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西方节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遗产”中补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把这些活态的无形遗产看成一个民族的标志、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生命源泉。韩国与日本早已于上个世纪中叶便相继颁布了《文化遗产保护法》,前不久爆发的一场由韩国引起的韩中“端午之争”风波,也引起了我国各界人士对传统节日文化的重新审视。
接受异国事物是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超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也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而被遗忘。传统文化只有挽歌,没有国际歌,如果不坚持弘扬民族文化, 我们的民族精神就可能失落,子孙后代就可能数典忘祖。我们要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通过各种方式去重新认识和继承传统文化, 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跨越空间、制度等形式的障碍,在吸收先进异域文化营养的同时, 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并使其发扬光大, 惟其如此中国文化才会真正走向世界。(刘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