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校新闻>>学校快讯>>文章内容
精彩纷呈 各显神通
发布时间:2009-10-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化学组

  20091015,江苏省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过程性培训大会在我校隆重召开,近千名专家学者和化学界同仁参加了此次会议。继15日下午的专家报告后,16日上午,我校吴栋老师,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张银生老师、江苏省常熟中学叶秋红老师、江苏省泰州中学杨立根老师分别开设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溶液的配制及分析》、《有机物组成与结构的研究》、《糖类》四堂新课程交流展示课。

 我校吴栋老师开设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教学目标设置明确,从知识与技能(学会)、过程与方法(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乐学)三个方面预设了课堂教学目标,课堂上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实现教学目标展开,并有意识地去强化了某些目标;过程设计主线清晰,层次分明,细腻有致,衔接自然,逻辑严密;新课程意识浓厚,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在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同时,选取与教材不同的材料,注意开发课程资源。例如他引入课题就是运用了初中教材中的常用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的图表,并在后面陆续引用了高中必修教材一P29页的几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必修教材二P3中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等等素材。此外,课件制作精美,教学中针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做了大量的图片和表格,使教学更直观,在教学中特别注重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和运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做到了课件充分为教学内容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教学效率服务。

赣榆中学的张银生老师开设了《溶液的配制与分析》一课,本堂课围绕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不仅考虑知识怎样呈现,而且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和情景的创设。该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多次带领学生通过观察问题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开始引课时,对比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中质量关系和物质的量关系,让学生发现后者更简捷;在介绍容量瓶的标识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观察实物,自己发现;在进行误差分析时,许多地方都是围绕着对比观察、观思结合来解决问题。此外该教师言语幽默,善于设疑激趣,如设置问题“称取的碳酸钠换成十水碳酸钠,对所配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还有误差分析时七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在学生思维有障碍、不能流畅地回答或合作也解决不了时,老师及时的启发、铺垫,帮助学生把握思维方向,但绝不包办代替,使学生一次次尝试成功的喜悦。总之,这节课没有什么花架子,不脱离教学实际,显得实实在在,很有实用价值,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是一节有效的化学课。

    杨立根老师的以“乙醇的组成和结构研究”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乙醇的组成和结构,使学生认识研究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将现代化学测定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方法:元素分析法、质谱法、H核磁共振谱法、红外光谱法串联起来。让学生既体会到探究过程的乐趣、有领略了现代科学仪器带来的学科美。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诺氟沙星”入手引入课题,吸引学生探究的兴趣,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二根据提供的资料、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研究的基本流程;现代化学测定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以及各种仪器,开阔了学生的眼见。教学思路清晰,学生接受轻松。教师极具亲和力,教学实在又贴近学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好地把握了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明确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现在讲,哪些以后讲;哪些要掌握,哪些不需要。

最后登场的叶秋红老师的公开课,语言清晰流畅,仪态自然、亲切、大方。课前让学生先预习,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上课时,实验的情境取材于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能自由的设计问题、质疑问题、讨论感受、表达想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课堂中采用适当的方式运作,该铺垫的铺垫,该启发的启发,实行分组实验,分组讨论,合作解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这堂课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交流合作,教师只是在其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例如在检验土豆中的淀粉实验时,学生做出不同现象时,引导学生尊重实验事实,“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引导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堂精心准备的交流课,展示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变化,各位老师可谓各显神通,为大家奉献上了四堂精彩纷呈的教学饕餮之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