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学校新闻>>学校快讯>>文章内容
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的听评课(系列活动1)
发布时间:2009-09-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2009年8月23日,学校邀请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生物教研组长吴江林老师来校作《课堂观察: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模式》的专场报告。报告结束后,全体教师分教研组进行了学习交流。地理教研组在倪雅萍老师的主持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听课是为了使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整体教学活动得到改进和提高,向别人学习,也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有赖于自己的观察、思考与探索,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将别人的教育教学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理念,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方法与技巧的增多。听课作为第一感受,必须有反馈式的交流,才有进一步的深化。
地理教研组以“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的听评课制度”的建立为基础,以地理课堂教学为根本,以课堂观察为过程,以促进全组教师共同成长为目标,本学期规划了听评课系列活动。以下为第一次活动的过程:
课例一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
[背景]
任课教师:叶丽丽,教龄3年,中学二级,教学素养较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对学生有亲和力。
学生情况:高一(11)班,省中学生整体素质较好,学习主动积极,学习态度认真,自主探究能力强,合作能力强。
教学主题: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和时差。
观察主题:学习目标的预设、生成和达成。
确定观察点:刘小藻老师:课程,学习目标预设的适切性
            沈建锡老师:教学,教学环节过渡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倪雅萍老师:教学,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王建明老师:教学,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翟宏老师:教学,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教学设计]
另附
[课后讨论]
(一)叶丽丽老师课后自我反思及观课老师评课小结(叶丽丽执笔)
非常有幸,在工作第三年伊始,能有机会邀请到全市高一地理教师观摩自己的地理课堂。在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之后,于2009916(星期三)的上午完成了本节公开课。初上完课后,感觉整节课下来还是比较流畅的,自身状态很放松,没有因为有众多的听课教师而感到紧张;感到不足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状态略显被动,很多学生不敢大声地回答问题,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只有少数。
课后,我们就本节课进行了相关研讨,众多观课教师非常热心地表达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优点与不足:
1.优点:
①教学目标的处理比较到位,紧扣国家课程标准和江苏省的教学要求,符合“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的要求。
②教学设计完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注重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并通过创设情境强调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课堂中一些细节的处理比较到位,提倡学生通过动脑、动手来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并从过程中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如中央经线、区时计算等一些公式的推导,时区的划分方法等。
④板书的呈现很有必要,它能展现课堂思维的过程,并能起到课堂知识总结的作用。
2.不足:
①课堂跨度较大。有些听课教师认为,课堂中有些问题的难度较大,应该事先给学生作些背景知识的铺垫,以降低难度。
②师生的互动显少。课堂中的有些问题应由学生来完成,而不该由教师代劳;在问题的思考中,应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多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
③板书略显随意。本节课中设计的图形较多,教师在画图、标注文字时显得有些草率。
④建议多采用直观的教具(如地球仪)和多媒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个别经验丰富的教师还介绍了自己对本节课的处理方法以及当中一些细节的处理,如通过在小纸条上标注经度来划分时区,运用地球仪来解释晨昏线(圈)等。
非常感谢以上各位教师所表达的观点和建议。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①关于教学设计。个人认为,教学设计应随具体的学校、学情而异,教学设计的评价要基于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达成情况,而不是依据教师个人以往的经验和感觉。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关键是要深入了解学情,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才能让学生乐学。
②关于教具的使用。因为地球运动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思维和发散思维,故在本节知识的教学中要借助一些教具来辅助完成,这样对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记忆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节课中忽视了对直观、形象的教具的使用,而是用多媒体来完全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③关于课堂互动。课堂互动可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可是其他形式的互动。本节课中课堂互动的形式较单一,以师生互动为主;且在师生互动中,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完全被激发,使课堂学习氛围显得不够热烈;另外,课堂中还有很多值得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没有去挖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度。
(二)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
1.刘小藻老师:观察学习目标的设置和适切性
教学中大大小小的目标很多,一节课很难把所有的目标都罗列进去。在一节课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目标的确定,具体、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节课将课标上的学习目标转化成表现性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昼夜交替和时差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让学生掌握晨昏线的判断和时间的计算,选择的目标可操作性强,这样有利于教师对目标的把握,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沈建锡老师:观察教学环节过渡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课堂教学的过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在一堂课中,运用恰当的教学过渡可以把教师施教的各种手段、各环节的内容、方法等有机地串连起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使整个课堂上下贯通,结构紧密,浑然为一体,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步步深入,自然流畅地完成学习任务。
这节课的教学环节大致分为四块:一是导入,二是学习昼夜交替,三是学习时差,四是课堂总结。
导入环节是以电视剧名《太阳不落山》进入的,太阳到底落不落山?结合生活和剧名进行讨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自然地过渡到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向第三环节的过渡引用了昼夜引起的时间差,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学习积极。
第三环节向第四环节的过渡,是以小结方式呈现的,使学生有明确的知识体系。
3.倪雅萍老师:观察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能点燃学生的激情,使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教学质量才能发生实质性的提高。
这节课叶丽丽老师为学生创设了较多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景:
情景一:导入《太阳不落山》,太阳会不会落山?激发学生兴趣。
情景二:昼夜现象,为什么有昼夜,如果地球透明呢?如果地球自身发光呢?激发学生思考。
情景三:昼夜交替现象,晨昏线(圈)该怎么画(指图),什么形状?跟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探究。
情景四:时区是怎么划分的?能不能演示?激发学生动手。
情景五:例题的演练,知识的加深。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
情景六: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归纳小结,给学生呈现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王建明老师:观察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认真观察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仔细分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协助其完成学习目标。
这节课叶丽丽老师给予学生较好的指导,环节一中学生对“太阳不落山”提出不同见解,有的说会落山(结合生活实际),有的说不会(特殊区域)。叶老师指导学生就不同见解充分展开,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引出昼夜现象。
环节二中学生对晨昏圈的形状、组成、位置的把握有所疑惑,叶老师在图示的基础上予以指导,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晨昏圈,特别是晨昏圈的位置(不一定与经线圈重合)。
环节三中学生对时区的划分一开始不能正确理解,叶老师通过画图予以指导,结合地理学科的特色,清晰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
5.翟宏老师:观察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对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师生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叶老师的课堂还是比较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这里的“参与”是指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一系列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深入地参与课堂,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里的对话包括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媒体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使学生突破了课本知识的束缚,很好地发散和展示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但是有效的师生对话要有充足的时间保障,这节课本身容量较大,在师生对话时间的把控上略有不足。
(三)本次观察的结论
本节课的容量较大,但是经过叶丽丽老师精心的设计和安排,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引发问题、培养思维、把握知识、形成体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四活”——用活教材、盘活课堂、激活思维、学活知识。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三动”——动口、动手、动脑,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合理设置情感激发点,让学生都想学;巧妙设置思维展开点,让学生都会学;普遍设置认知停靠点,让学生都学会;及时设置心理交流点,让学生都乐学。总的来说,这节课较好地展示了省中地理教研组一贯的教学追求。(全文执笔:翟宏)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