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德育之窗>>文艺与体育>>半农话剧节>>文章内容
我和我们的话剧节——导演手札
发布时间:2010-10-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高二(1)班 杨倩

 

对于我个人而言,承办话剧节的念头来得突然而又简单。
高一分班后的暑假,迷恋上了神思者,或者说是迷恋上了那首荡气回肠的《故宫之神思》。也许我天生是一个有着强烈主宰欲望的人,一遍又一遍地听着《故宫之神思》,总是不可抑制地想去挖掘旋律中殿宇楼台、帝王将相辉煌背后更深的意味。于是每天都想着怎样才能把这首曲子放到一个大场合中,让它的恢弘气势感染到更多的人。不可避免地我想到了话剧节——我想用《故宫之神思》作为背景音乐,起初就是这么简单。
至今还记得那天中午我在电话里对程嘉妍慷慨激昂地描述着我所期待的话剧节开场效果:黑暗中,《故宫之神思》的钟磬鼓点厚重而又磅礴地响起,既而舞台上灯光逐一明灭,浩浩荡荡的宫廷仪仗队从后台缓缓而出,他们簇拥着皇帝高喊着“吾皇万岁万岁 万万岁”(原谅我有一点宫廷控)。设置的历史情境是宫廷里安排了十几出剧目以庆皇帝寿辰,从而能将话剧节整个放置在一个大背景中,脱离一般比赛的循规蹈矩,使话剧节显得更大气更具感染力。
这就是我最初想要承办话剧节的原因,似乎现在回想起来,它显得有些幼稚而不真实,但至少,是它给了我最初的灵感和激情。
愿景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高二毕竟是关键的一年,我和几个密友在文科班天天艰苦背书的生活中,开始动摇承办话剧节的决心。我们甚至觉得,这很有可能成为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占用必要的学习时间,打破正常的生活规律,为此必然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我们迟疑于是否要再一次为了活动不计代价、毫无保留地努力一次。那段时间,我和张心慧很是纠结,放不下,又舍不得。也许,最后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是我们的一点私心——我们一同离开了原来的班主任来到陌生的文科班,我们想通过话剧节找到曾经在七班一起奋斗的感觉,从而感召周围更多的人。
在我的准则中,凡事一旦开头去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做出气势来。同样的,倘若第三届话剧节仍和以往一样,中规中矩地筹备、比赛、颁奖,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又一次重复,又一次例行公事,但承办者却依然付出了辛苦的劳动,那岂不是太浪费感情了。我并不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但我实在是不愿意用同样的时间去做一件没有价值突破的事,于是我想要这次话剧节有一些颠覆性的改变。
同之前的构想一样,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主持人串场方式,准备以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使其拥有“剧中剧”的效果,把它做成是一个大型节目而非比赛。然而这个概念的提出一开始就遇到了瓶颈。在由我、张心慧、俞璐、刘逸凯、汪淼组成的导演组第一次会议中,他们都提出了这个方案的不可行性:
1、本次话剧节各班剧本只有两个是中国古装剧,别的都是现代剧,用皇宫的剧情不能够合理地贯穿其中,毕竟时代不符,穿越又显得有些难登大雅之堂;
2、从头到尾用一个剧情使得报分环节显得突兀;
3、原本用串联词揭示的剧本主旨,很难用别的方式插入剧情中。
第一次会议中,我们在是否用大背景的问题上并没有达成统一。但通过了我的另一个创意:收集各班的排练花絮,最后以视频的形式呈现。我的初衷是想让话剧在汇报展示中同时实现着过程的回忆,让话剧节变得更温暖,更为人所铭记。第一次会议我们初步分配了各班负责人的任务:一班张心慧 负责花絮视频 PPT的制作;
          二班 俞璐 负责颁奖礼仪 海报和纪念册的制作;
          三班 汪淼 刘逸凯 负责通知计分 邀请函等工作。
而我,作为总导演,主要任务就是统领全局。同时,我的另一个身份是灯光师,负责话剧节包括各班话剧表演中的灯光调控。
接下来几天,我们继续寻找着最适合的场景串联方式,最后,终于决定作出小小的让步,把整个话剧节分成四个不同的场景以降低操作的难度。我们用一个中午的时间,看完15个剧本,根据主题或类型把它们分为四组:
第一组:《岁月神偷》《长相守》《赵氏孤儿》
第二组:《玩偶之家》《三个火枪手》《变色龙》《警察与赞美诗》
第三组:《立秋》《奋斗》《死亡诗社》《茶馆》
第四组:《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寻找戈多》《骷髅的迷恋者》《天堂》
这四个场景的串联方式分别为:
第一组(薛一鸣负责):以英雄打BOSS一路上发生的事作串联,旨在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体现新意。
第二组(董婧懿负责):因为这一组的剧本都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和现实意义,所以选择了以一个先锋诗人的激情吟诵作为串联,旨在揭示思想内涵,提高深度。
第三组(杨冰钰负责):这一组的剧本都与追逐梦想有关,但人物身份比较杂,与街头画家每天遇到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都有着各自的追梦故事相符合。
第四组(袁嘉乐负责):这一组的剧本似乎都与天堂有点关联,所以选取了小女孩和妈妈去教堂作为情节,揭示有关于人生和生命的主题,至于那个放在哪一组都不适合的《阿里巴巴》,就巧妙地以妈妈给小女孩讲故事的方式穿插其中。
 
几个负责人分头去准备,从而将一个庞大的工程分成了更易于管理的四个小部分,增强了可操作度,提高了效率。既然如此,便与宫廷情节绝缘,也就意味着我最初想用《故宫之神思》的愿望破灭。所幸这失落在忙碌中被渐渐冲淡。
我知道一个真正的领导者,并不是对任何琐碎的细节都摸得一清二楚,而是统领好与自己直接相关的负责人员,分配任务,明确大方向。能者劳心,而非劳力。也许这种心态和技巧是需要在一次次活动的磨砺中才能慢慢养成的。于是在这次话剧节中,我并没有成为台前幕后跑前跑后最忙碌的那一个,我淡定地在灯控室,把场上的一切都放手交给对应的负责人,秩序井然。我想这是一个总导演需要具备的能力。同样的,总导演就意味着总责任人,面对突发状况一定要妥善解决。在周五晚的全体彩排中,我遇到了难以预料的困境:当所有同学各自就位,准备开始彩排时,某个英派斯的负责人在前台大呼小叫,说场地不属于我们,要我们立刻清场。学校把场地借给了别人是事实,而我们话剧节的彩排定在那晚也是事实。双方似乎就要彼此僵持在那里。以我的个性,放在从前,如果是面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指手画脚,言语攻击,我一定是立刻拍拍桌子就走人。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如果我一时冲动扭头就走,把责任全怪罪于学校没有妥善安排,那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彩排取消,从而导致第二天的话剧节混乱无比,我们一起努力坚持两周的结果必定是惨淡甚至丢脸的。我想我应该学着用已有的能力尽全力去变成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于是我和她开始协商,在不影响他们布置会场的前提下,彩排同步进行。为此我向全场同学简要说明了状况,并恳请大家配合对方工作人员。虽然最后仍然是尤主任出面才彻底缓住了对方,但对于我来说,能站在年级活动的立场,与社会上的人进行协商将大事化小,这是一次充满了委屈、愤怒、理性、机智的过程。突发事件往往考验着人的精神承受能力,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及时地把自己的情绪从个人狭隘中抽离出来,以解决问题而非扩大问题的角度来思考对策,若能妥善解决,必然是一次质的飞跃。
话剧节总导演,奋斗和激情是动力,创意和深度是关键,分配和统领是策略,沉稳和大气是承担责任的方式。
但愿上面的这句话能给未来的导演们一些启示。
生活有时候就像是在开玩笑。正式演出时,高二(14)班的《立秋》在祭祖情节中,用的背景音乐就是《故宫之神思》。当我在灯控室里听到那第一个节奏鼓点时,心情十分复杂,上帝似乎是在奖赏我一般,将这首我一直想用却不能如愿的曲子以这样一种方式馈赠于我。立刻就觉得自己的付出终于指引着一切往好的方面发展,同时也给了我心理上的支持。
从周一到周五,凡是没有课的时间,我们都待在会场里安排各班的彩排。我很能理解每个班级的需求,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为了自己努力的东西能有一个好结果,所以用足一分一秒,做最充分的准备。一开始,因为没有统一的排练时间约束,导致某个晚自习有4个班的演员同时在舞台上排练,台上乱糟糟,台下闹哄哄,有的班级道具占了大半个舞台,有的班级要求排练时全部清场,有的甚至因为争夺场地而引起了不愉快。在这样一种难以掌控的混乱情况下,我又被告知学校会场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度和要求。为了保证每个班级都有独立高效的排练时间,更是为了树立导演组的威信,我安排了一张详细的时间表,给予每个班级最后40分钟的排练时间,并在时间安排表上注明要求,明确提出一些硬性规定,如:不在排练时间范围内的班级不得入场;排练班级不得有闲杂人等在台下喧闹扰乱秩序。因为有了准确的时间安排,再加上各班同学都很积极地配合,使得时间表执行的第一天,所有参加排练的班级都高效地基本完成了最后的准备工作。当然,这其中仍然存在着由于某个班级的时间拖延,导致整个进度的缓慢,所幸其他班级的负责人都能够以宽容的心予以谅解和配合,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周四上午,学校广播临时通知,大课间和体育课暂停,这无疑是为一些班级的排练争取了更多的时间,还记得第一节课下课后,我飞奔上楼,为12班和13班争取到了额外的排练时间,当听到他们的感谢时,内心真的很充实。现在再回想起一些班级强势的导演,强硬的态度以及尴尬的场面,到最后各班都能和谐相处,彼此让步,不能不说,话剧节给予了高二年级各班彼此融洽的机会,我想也唯有活动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让人欣慰的效果吧。在此感谢各班的积极配合。
话剧节是温暖的,因为除了导演组以外,我们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徐晨凯、谈齐峰、王轩的支持与帮助,因为有大家温暖的鼓励,让导演组的每一个人都再一次感受到了“大家一起奋斗的日子才是最美好的日子”。当他们在幕后义务地奔走调配话筒、为话筒更换电池时,当他们在灯控室里面给我缓解压力时,当他们在结束后说希望还能有大家一起做事的机会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高中生活中友谊的单纯和可贵。从高一到高二,我们始终担任班长,这次话剧节让我们开始思考班长的职责,或许年级里各班之间的友爱氛围需要我们去营造。这次话剧节中最出彩的部分无疑是薛一鸣负责的游戏串联环节,事后和他谈论起我们之前的一次对话。他下课后跑过来很严肃地问我相不相信他的能力,我很肯定地点了点头,于是他熬了两天做出了那个游戏。
每当一次活动结束后,都会很现实地思考它的意义,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为了话剧节,为了不落下学习,我们熬夜、抓狂、低迷,在话剧节的前一天或后一天倒下,但我们最终是将自己最饱满的状态呈现在话剧节那一天。当它结束后,我们似乎并没有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最后时间的紧张使得颁奖环节完全混乱,让第三届话剧节有了一个马马虎虎的尾巴;也许是因为事后出现了各班道具丢失的状况;也许是因为最近闹出的抄袭事件……这届话剧节,留下了遗憾。但是,当周一升旗仪式王传兵老师在上面宣布获奖名单,挽回了话剧节的尾巴时;当陆续有班级的同学们转告我,无论是一千多块的网球拍还是老师的扩音器都找到了时;当我接到不同的电话,告知话剧节的某个创意被某报纸报道时;当我开始听到不同的声音,肯定了演出部分的成功和灯光很给力时……我想,这一切都会慢慢地往一个我们所期待的方向走去,直到话剧节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背影时,我们开始回忆起来的,是更多熠熠闪光的东西。
话剧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我们走进话剧,丰富表演经历,更在于它让我们将这次活动中所积淀的团队精神以及为同一个目标而并肩奋斗的过程永久地留在我们高中的记忆中。
现今我会想,倘若当时我们没有承办这个话剧节,倘若我们没有下定决心做出改变,第三届话剧节还会像现在这样被大多数人所记得么?
当我们走在校园里,看着当初“剧世界”的海报;
当我们喊着原来并不熟悉的同学“嗨 列侬”“嗨 流浪汉”;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我们点头打招呼;
当我们异口同声“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这句台词;
当我们淡然地谈论起之前的一段充满了阳光与阴霾的日子;
我们开始明白这就是话剧节的意义。
最后,我想重复那句写在《话剧节注意事项》上的话:

大家都辛苦了!希望这次话剧节能够成为省中学生承办活动中最成功的一个。希望它能被大家长久地记得。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