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旅2014”系列报道之五
凤凰古城报道——进击的古城
2014-8-4 晴
第五小组 黄祎涵
今天我们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凤凰古城。作为外媒眼中中国最美里的小城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承载了最为真实的湘西文化,蕴含着无数自然与文化的气息。我们便怀着对古城的崇敬和好奇,穿过南华门,进入了古城徽派建筑群的环绕之中。放眼环顾四周,一排排木制小楼错落有致,在山水掩映下与这里仙境般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穿过繁华的商业步行街,我们来到开始了今天第一个景点沱江泛舟。沱江河是古城凤凰的母亲河,他依着城墙缓缓流淌,世世代代哺育古城儿女坐上乌篷船,听着艄公的号子,看着两岸已有百年历史的土家吊角楼,别有一番韵味。随古城因近日被水淹,许多当地人在维修房屋,但仍挡不住那古朴的建筑群所散发出的人文源泉在我心中肆意涌流,掀起波涛阵阵。
江山代有才人出,地灵之处自然人杰,湖南在近百年来可谓人才辈出,就拿着凤凰古城来说,沈从文、熊希龄、杨芳、陈宝箴、陈寅恪···这些灿若星辰的先生们都是从凤凰走出的伟人。我们走过热闹的街头,穿过几条巷子,走进了“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的故居。
沈先生虽在外有着极高的声誉,但他始终保持着故乡的淳朴,他对故乡的热爱通过他独特的乡土文学体现得淋漓尽致。沈从文故居是当时他祖父为官时所置办的,至今也已有百多年历史了。沈从文故居不大,低矮的四合院正中是一方小天井,围着的八间旧屋里,陈列着沈从文生平的照片、手稿和他各种版本的著作,沈从文故居正屋中堂挂着一幅他的素描画像,左侧相仿是他过去的我是哦,雕花的木窗透着湘西的风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着故居的装潢、介绍,回忆起曾经读过的他的作品,我再次感受到古城丰厚的文化底蕴。
每一个古城似乎都有酒吧一条街,凤凰城、西塘等等都是一样。然而在这古镇中,出现了酒吧一条街,这究竟是不是好事。我说,这破坏了整个意境,简直就是没有脑子的人想的专门用来赚钱的方法,毫无古典文化气息,充斥着都市的欲望与激情。
因此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为什么古镇里会有酒吧一条街。按照我的理解,主要是都市人来旅游的时候无法静下心来感受这样的一种文化气息,旅游仅仅是炫耀或者自我安慰——“我去过那里”,他们如是说。在古镇一般都会住特色客栈,住在哪儿,心灵已经无法平静,自然要找找消遣。从而产生了对酒吧的需求,要求更高级的欲望的释放,而一些人也为了赚钱真敢在这种古色古香的地方开酒吧,所以会形成酒吧一条街。
我不会怪那些都市人,我只是怜悯他们。为了生活一直在拼命工作,然后再集中时间花钱享乐,释放压抑的心情,然后继续开始苦累的工作,以此循环,最终岁月将逝,发现自己一事无成······
所以,我奉劝你们,少做那些无聊的事情,一定要用最高理想激励自己努力向上,有时间多去读读书,看看自然风景,而不是在酒吧吸收人类文化的糟粕,浪费时间,让人生在空虚与无聊中度过,仅仅是为了释放本可以用来制造向上动力的激情。
来凤凰是感受人文气息的,然而却感受到了浓浓的商业气息,我说什么好呢,抱怨是没用的,大家都有责任,我们应该努力去打破这种恶臭的商业气息,还原古色古香的古镇,让人来此处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读书,交流······而不是泡吧,拍照,八卦···
这就是我们的责任了,诸位,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旅行日记5 (组5)
8月4日 星期一 晴
景点:凤凰九景:熊希龄故居、杨家祠堂、崇德堂、沈从文故居、沱江泛舟、虹桥艺术楼、东门城楼、万寿宫、陈宝箴博物馆
今天的行程主要是凤凰九景。
熊希龄故居,故居环境优雅,幽静安谧。四方形结构,中间有一个天井。整间房屋质朴简单,体现了主人勤俭持家的品格。房间里还陈列着熊希龄生前生活、工作用过的什物,一张张清晰的图片,一段段生动感人的文字,记录了熊希龄人生的脚步,演绎着他人生的轨迹。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他文晦蹈略之中。他胸藏珠玑,学富五车,在中华民族堪乱危难之时,为国家和民族倾注了一生的心血。
杨家祠堂里,最忘不了的便是那个媒婆了,很好的演绎了以前的媒婆的风情万种,我们还通过表演了解了当地的婚嫁习俗,首先要哭嫁,母女之间的依依不舍,新郎官脸上的锅灰代表着福气不止,还有我们熟悉的拜天地,敬酒等等。
崇德堂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四合院,分为上下两个楼层,规划合理,主人是江南的首富,但希望却是终生平静,这种豁达实为可贵。
沈从文故居是已有百余年历史,是清朝晚期建筑,建成了沈从来生平事迹的展览室。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只是当时已惘然。
今天的游览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仿佛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以前的沈从文的一生,熊希龄的事迹,以前的首富的开阔,以前泛舟时的平静,以前的所有所有,就像旧胶卷般从我眼前闪过。
旅行日记(5) 组5 宋庆慧
8月4日 周一 天气:晴朗
景点:凤凰九景+移动旅行
爱自己的生活
前一天的夜游凤凰让人意犹未尽,第二天一大早便兴冲冲地又来到沱江。
坐上小舟,苗族阿哥撑一支竹蒿,小舟便摇摇晃晃地荡起来。船头掉转,徐徐轻风迎面而来,燥热的心变得喜悦起来。江水并不清澈,江边的竹楼也因为前段时间的暴雨在修建中,脚手架四立。但是这里依然朝气蓬勃。
跨上江岸,店铺林立,沿路有阿妹摆摊,摆满饰品的圆盘放在背篓上,青春的脸庞淡然朴实。时不时会有阿婆卖花环,心中油然而生一阵心酸,更多的确是赞叹这样的生活方式。
背篓,这个苗族人民生活必备的特色工具,尽管社会在发展,背篓不会被淘汰,这是生活的象征;尽管一代代苗族人民被背篓压得矮小驼背,背篓不会被抛弃,这是民族的象征。热爱自己的生活,有时候就是一种对过去的继承和对现实的接受。虽然会和外面的世界不太一样,但这样一种特色和纯真他们在坚持,因为他们爱他们的生活。
苗族人民的真实努力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无法褪去。接下来我们又去观赏了凤凰九景: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杨家祠堂、万寿宫等等,都不如那些鲜活的生活来得真实动人。我想起沈从文先生追求张昭和女士的热情直接,和他作品中那份对水的执着和热爱,正是来自于他对凤凰,对这里的生活的热爱。
我突然觉得我们的生活抱怨太多,生活不是你可以选择的,接受并且热爱是最有效的方法。
旅游日记(5) 第二组 朱佳怡
日期:2014.8.4 天气:晴
景点:凤凰古城
“凤凰城里凤凰游,人行堤行江自流。笑语时传浣纱女,轻波频载木兰舟。衣牵石巷青如染,光映廊檐淡若浮。遥望危崖红树上,片云飞去那山头。”昨天夜里,我们一行人带着倦意,伴随着夜色来到了凤凰古城,初来此地,便被此情此景所深深吸引。
尽管我们来时已是深夜,但夜色丝毫未曾遮挡古城的繁华与祥和,趁着夜色正浓,漫步在沱江边,丝丝晚风吹去了一身的疲惫,吹散了朦胧的睡意。夜晚,正是古城最为热闹的时候,各色灯光打在江面上,泛出了一种灿烂与生机,各色店铺更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特别是这里随处可见的苗族小姑娘,甜甜地叫卖着让人不忍拒绝。伴着好奇与兴奋入眠,很快就迎来了凤凰的早晨。
清晨的古城又是一番不同的模样,褪去了那层繁华,这时的古城更加显现出一份淳朴与沧桑。泛舟沱江,迎着微风纵览沿江风景,不久前的大水给凤凰古城造成了重创,但古城和这里的人民一样坚强,并没有就此倒下,看着沿江正在抢修房屋的人们,或许这也是一份独特的人文景观。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吊脚楼从身边掠过,带来一阵阵民族的气息。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古城不仅出美景,而且出名人。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古城九景,有万寿宫,沈从文故居等等。在一个个小巷子中穿梭,在一座座古楼中流连,这些名人曾经的生活百态似乎就这样摆在我们面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我想,正是凤凰古城特有的人文历史,造就了一代名人的成功,这也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吧。
旅行日记(5) 第3组 张科洋
日期:8/5 天气:大晴天(早上又有大雨)
景点:韶山、毛主席故居、毛泽东铜像广场、怀念馆、刘少奇故居、刘少奇纪念馆、橘子洲头、黄兴路
初到韶山,导游便向我们介绍湖南的百姓都以毛泽东为他们的一种文化进行交流,这一点在我们的参观行程中得以体现。比如车上几乎都有的毛泽东像,比如参观铜像时的庄严鞠躬。我们尊重这种文化伟人,更是尊重这种中国革命精神的传承。可是当一代文化历史精英已成为过往,现在的人们是否仍只是咀嚼着曾经所留下的东西或者更退步了呢?
回到一开始,当前往毛主席故居参观时,典型的乡村民居,看上去还是非常宽敞的。土墙黑瓦,古色古香,看着挂着的主席亲人介绍时,一种凝重的感觉蔓上心头。而当参观怀念馆时,本来是庄重之感,深深的悼念这历史碰撞中所产生的革命精神,可是工作人员不负责任的强买强卖,在我看来严重背离了这个以毛泽东文化为信仰的地方。
或许有些过于偏激,但是在这里,这种革命文化被金钱、消费所支配。这种世俗的观念不可避免的出现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它们被看似正能量的外表所包裹,却往往被个人利益所左右。我们习惯于消费一些人文传统,我们也不可置否的需要一些这样适当的消费,但我们更应该将一种文化化作一个民族深厚的底蕴,从而可以稳固的支撑并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是轻易的阻挡世俗观念的入侵。
韶山是革命文化宝地,出过不少左右中国历史的文化伟人。当有这么好的资源时,我们更应学会加以正确利用,以可以置身于现代社会的文化继承与发展。最后以毛泽东的一句诗结尾吧,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旅行日记(5) 第四组 刘奕伽
日期:8.5 天气:只要我们去看毛爷爷就下雨,只要我们走路就放晴!
景点:亲爱的毛爷爷的故居+富裕的刘少奇故居+so长so长的橘子洲头
阔别古城一天后,我们来到了下一个景点,亲爱的毛爷爷的故居,虽出身于一个唯一能请得起长工的地主家庭,13.5间房章显着当年毛家在毛顺生先生得当的经营下的富裕繁华,毛主席却未曾因此而骄纵纨绔,在与父亲多年的斗争之后,他毅然决然的离开韶山,四处奔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关于毛主席的“神话”更是数不胜数,但主席却说自己功过三七分。主席戎马半生,遵义会议之后长出的痣赋予的不仅是“中年得志”之意,更多的怕是毛爷爷肩上所担负的救家救国之重任。漫漫一生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豪情壮志;有“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宽广胸怀,也有“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的哀痛;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慨叹......
在这么一个毛主席纪念馆看似庄严的圣地,却仍不乏简单粗暴的丑陋行为,在氛围沉重的三鞠躬之后,迎来的却是一系列的“被自愿”行为,在拒绝支付纪念卡的十元之后,你也被拒绝进入捐款的地方,而捐款作为一个自愿,祈福的手段,被一段带着“前面人都捐了几百,你自己看着办吧”的言外之意的“这里写上名字,这里写住址,下一栏写金额”的诱导取而代之。原本带着浓浓的祝福的行为,在如此粗鄙的强买强卖下引来的是一众的愤怒不满。不是为了捐出去多少钱,而是这种丑陋的行为。
这种对主席的敬意被所谓的毛家后人用了赚取“善款”,不知是该提笑皆非还是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