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的得名经苏轼亲自考证,为浪击巨石,轰然作响所致。然而在游览石钟山的过程中,我们亲自聆听了石钟山的另一种声音。
走进天下奇音第一楼,进门是苏子当年所乘小舟的仿品,上面呈列着一排石钟山响石,形态各异,未经雕琢,乍看与普通的山石一般。没有太湖石的玲珑剔透,没有汉白玉的光洁纯净,甚至没有花岗岩的色彩斑斓,若是至于路旁,并不会有人注意它们。有三块石头敲击后声如钟磬,似环佩相击,敲击能发出古乐的五声。有一块顽石,上面刻有四个篆字“千古奇音”,用金属敲击时音色清亮如青铜编钟,回音不绝。
古人认为编钟象征权力与地位,佛教的钟声则有震醒众生,悲悯众生之意,石钟山的响声有钟磬之声,与佛教亦有不少缘法。在石钟山有一座唐代的男性观音像,岁月无情的侵蚀模糊了佛像的大多数细节,衣饰皆不可辨,面部五官也已经模糊,但轮廓并不似中原人,反而有西域的感觉。唐朝起观世音本是为倾听众生疾苦,有三十三种化身,其中有男有女,又何必在乎性别?石中之歌是顽石的精魂,又何必在乎石头的表象如何?
传说远古的舜登基之时,夔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如今在这楼内,一位艺术家击石作乐,口若悬河地介绍着乐石的文化,为了招揽游客,说得天花乱坠,我却很难付之一笑。他的这项技能会有传承者吗?古代的礼乐文化已经失传,现代社会没有这方面的需要,但是它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
岩石无言,歌声依旧,也许多年后有一天,另一只手会让它们再次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