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书院的一棵树。
它虬枝盘曲,其冠盖盖如伞如云,有遮云蔽日之感。走近才发现,这棵树竟是中空。
在树靠近土地的根部,它的内部像是被掏琢过一般,空空如也,形成一个树洞。一个空饮料瓶静躺洞中。
尽管如此,这棵树还是有着喷薄欲出的生命力。穿越了千年的风雨,谙尽了历史的沧桑,坚守着一方精神的火薪。
我却很是担忧。失去了最重要的内核,这颗古树还能坚持多久?这担忧和对如今中国教育之担忧是一样的,失其本心,又能坚持多久。
白鹿洞书院的一面墙上,有朱熹为其所写的院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教诲学问之思。“言忠信,行笃敬”,他传授为人之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他解答处世之惑。这言语闪着睿智的光芒,极富力量的穿透了岁月的厚重,在今天依然显现可贵的智慧。
更不容忽视的是,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义理,修其身,后治国齐天下。教育的本心乃是学会做人,这比知识的获取更加珍贵。
反观今日之教育,本心之坚持何在?不过形存神灭
读书学习只为一纸文凭,任由无尽书海淹泛灵魂;学子们如同提线木偶一般完成任务。教学充满了功利的色彩,竞赛或自主招生等道路最终指向的都是分数。我们忘记了“诚信忠孝”,忘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忘记了泱泱中华之文明……我们学会了做事,却忘记了该如何做人。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中国文明之传承,竟和空心的树一般,虽看起来郁乎苍苍,却早已中空。纵然外表鲜艳,失了根本,又何谈未来呢?
八百年前的一天,朱熹不远千里长途跋涉来到书院,与陆万象进行了一场形而上学的辩论,他们字字珠玑、引经据典,争辩、争论、甚至争吵。慕名而来的人们使得书院座无虚席。那是怎样一种场面!
这是教育的盛况,是文明的辉煌。
遗憾的是,这种盛况似乎永远无法在今日重现。
徜徉于书院之中,你是否听到朱夫子的一声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