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修身,而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民间又传有文曲星君,一手拿笔,一手拿官印,成了状元便要在朝廷上穷尽毕生所学,以辅佐君王治国,平天下。修身须静,须隐于尘世,却又纵观大局。
然而,书院或许就是文人们得以修身的一处净地。嵩阳书院的清雅寂寞,是远离喧嚣的内心的静;岳麓书院的清明宁静,是灵魂净化后的心池纯净清明;自然还有我今天到访的白鹿洞书院。这,便是文人们为自己寻觅的一方安静的天地。
在这一方安静的天地之中,山水相依,淙淙流水蜿蜒深入山间。这清波晒着清晨的太阳,泛出粼粼波光,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着一身白衣,站在这流水边,手捧一本泛黄的儒学经典,靠着郁郁葱葱的山,迎着第一缕晨光,潜心研读。此时,他正沉醉于书本和自己共同的构建的小世界中,除非书中某处同自己产生共鸣时,内心泛起的一圈涟漪,没有什么能扰乱他内心的宁静。或许只有他内心的宁静才能引领着他走向书本的深处,真正参透这国学经典的精髓。当他伫立在山巅上时,体会着一览众山小的意味,他的大局观便会逐步形成,只有学会纵观大局,才能综合其所学,糅合为一家之特色,才能兼济天下。正是在这么一方天地,文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敢于提出自己的宏伟理想。
或许,在现如今,我们的理想不再仅仅是做官,兼济天下的途径有很多;然而,还有多少人在渴望追求内心的平静,还有多少人以平天下为己任?就算来到这个清明宁静之地,却也难以掩饰内心的浮躁。为了符合所谓“白鹿洞书院”中的“白鹿”,景区却从地中海引进了几只白鹿,并以此为书院中一个噱头。我想,李渤的白鹿的传说,或许是想表达李渤对于静的追求与远离尘世喧闹的愿望吧。就算这白鹿有多可爱,多么吸引游客注意,这几头白鹿也绝不该出现在这个地方。
白鹿洞书院由朱熹扩大并应他繁盛,正因为朱熹追求着他内心的静,潜心研究数十载,才能创新儒学,使之成为官方哲学。自此,国学才得到了着重的发展。
不仅如此,朱熹也带领着他的莘莘学子们继续追求静,也为不少的文人带来了这么一方安静的天地。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为自己谋取这么一方清明宁静的天地,沉静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