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
唐正
包拯这个文弱的、不足1米6的白面书生,在这一千多年的岁月里,眉间风蚀出了月牙,皮肤晒成了焦黑,身躯也被打磨锻造的高大威猛。双眼一瞪,魑魅魍魉纷纷退却、虎躯一挺,百姓们便找到了足以撑起一片青天的大树。十百年来,开封府的包青天,更多的已经变成了一个鲜明的符号,一张扁平的脸谱,成了公平正义的化身,世代享受人们源源不断的香火烘炙,享受人们虔诚的膜拜。
然而,和传奇相比,真实故事有时会更令人惊奇。事实上,包拯在开封为官仅一年而已,受皇上待见不错,清正廉明也不错,但也远达不到后世传说的程度。包拯的形象,实在是老百姓根据自己最美好的愿望、不惜汗水和智慧,一笔笔描绘完善出来的。传奇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人无法不错愕,有梦碎的感觉,然而,梦碎之后涌上的却是心酸、是惆怅、是伤感。在我看来,包公祠正殿两侧的画像砖上,表现包公断案如神、公正廉明的四幅巨作,主角分明不是处于画面中心的包拯,而是在周围真诚下拜、纵声号哭、肆情而舞的老百姓。他们愿意为了心中的正义和真理不顾一切、手舞足蹈、如疯如魔,即使身死也在所不惜。一代又一代的人倒在追寻真理、追求正义的路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又站起来,艰难前行。不断有人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支羊毫软笔,颤抖着伸进嘴里,用带着血的唾液将其润湿,蘸着前人倒地后铺了满地鲜血,开始了对心中正义的描绘。他们忍不住把那个人描绘的完美的一点,再完美一点。一代又一代的积累,用鲜血和泪水、灵感与智慧,将那人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直至成为神。矛盾和悲剧就此无法避免。神固然法力无边,然而神毕竟和人太远了。人界真实的具体的苦难,神仙鞭长莫及。住在云端的包拯,也只能睁了眼,竖了眉,给人们些许精神安慰罢了。
对公正的描绘和期许固然可敬,然而最重要的却是实际的行动、是钢铁的制度。也许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做到不需要包拯了,才是包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