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德育之窗>>专题活动>>人文之旅>>2010年>>文章内容
【2010人文之旅】走进中原(2)——行走•思考
发布时间:2010-08-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刘平

 

夹缝中生存
高三(1)班 姚心琪
我向往着旅行。
当细致的水袖在空中划过优美的弧度;当刚硬的马鞭低空扫过草地发出一声脆响;当嘹亮的歌声传到水的尽头。当看到不同的文化在眼前展现,心里总是有心潮满满地涌上来。或和缓,或汹涌。
感谢古人,因为感谢古人的智慧。
看一千种花纹有一亿种搭配方式;看一千座建筑有一亿种艺术风格;看一千尊佛像有一亿种微笑的内涵与姿势。这是一种崇敬,像得到好吃糖果的小孩总会感谢糖果公司一样,带着满心的欢喜。
这样,我踏上旅途。
我看到一个人,在清明上河园中,他端着一碗煤油正在给周围的人闻。蓝色的绳子闻了很大的一圈,把所有的观众拦在外面,他绕了很长时间才到我的正面。他的手臂与脸都晒成均匀的深古铜色,眉头习惯性地皱起,挺直着背快速地掠过,不看任何人,我也看不清或是看不懂他的眼神。
表演开始了。
他深吸一口气,大大地喝了一口煤油,然后朝天喷了一口火,又迅速弯下腰躬起背,两个肩关节向前弯曲,左手握拳向自己的胸口狠狠地敲了几下并快速在自己的脸上抹了几把。他又重复了二遍上述的动作,到第三遍时火没有喷出来,之后他单膝跪在地上,从怀中快速地拿出一块毛巾,擦了擦脸,就很快站起给人们作揖了。
旁边的保安把蓝绳子去掉了,人慢慢开始散去,表演的人也离开了,我一个人站在那里,一阵空白之后,我无言地眨眨眼睛,走开了。
我跟所有人一样,所有人也都跟我一样,像一个拿着行李箱的时间过客,我们看到乏味生活中一点惊奇,便冲上去看是否能放入自己的箱子,在几声惊叹之后,便将它丢弃了。
以后还会有很多人来看这个惊奇的,它便成为一种被需要品,一种文化传承下去。它太渺小了,不能像纹饰、建筑、佛像一样能长久地保存下去,它只能依靠这种惊奇与被需要了。那条蓝绳子只能隔开有可能会被烧到的我们却无法帮助真正危险的、在中间的那个人,这不是一种难过么?
我不想说悲凉,因为文化、智慧本身是无罪的,我又能说什么是有罪的呢?我不知道。我只能理解为那是一种残忍的文化,或是文化的残忍了。
 
 
 
 
 
虹桥
高三(2)班 吴阳
踏上斑驳的朽木板,听着“咯吱,咯吱”富有韵律的声响,我分明感到一种历史的厚重化作铁链囚住我的双脚!
这座虹桥是于1998年重建而成的,但就在我踏上它的那一刹那,却仍旧以为自己步回了千年。或许,是这座古城的文化“底”蕴太深了,而文化与历史又从不受泥水瓦砾的桎梏,于是,它们从地下喷薄而出,萦绕在我的脚边,使我的每一个脚印变得愈发厚重且厚实,正如汴京在中国历史上滚出的印迹一般。
桥上的木板看上去陈旧而颇具古味,由一连串生锈的铁钉固定着。桥面上每隔约30厘米有一处凸起的木条。上桥时,这些木条帮助你稳住脚步,一点一点向上爬,它们像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般助你攀援。纵观整个清明上河园,处处充斥着“繁华都市”的意味。不可否认,经济上的繁荣促进了宋朝政治与文化的腾飞,就如同那虹桥上桥阶段的木条助人稳步前进。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北宋在宣和以后的岁月里不情愿地印证了这句话。当金兵大举入侵的时候,汴京的繁华犹在,官员们尽情享受着声色之美,汴河上空夜夜回荡着《玉树后庭花》。愚昧无知的官员企图用他们自己所钟爱的财宝美女来减缓乃至消除金人的蚕食。但他们错了!宋终究是灭亡了!不知不觉我已走到了桥顶,看见了下桥段上凸起的木条,一根根孤零零的,挺得笔直,却始终无法阻挡得了下桥人的态势,正如再多的金银珠宝,香车美女也挽留不住大宋消亡前的余晖。
走在平坦的虹桥上,犹如用手抚摸着一位满面沧桑的老人的额头,内心汹涌而后趋于平淡,那是一种由历史感怀带来的层叠的心境。出园时,我又走过一座名为“九龙桥”的大桥,光滑的阶梯桥面,走过后脚下却是一片空白。
历史从来不会吝啬给予后人的深思,只是很多人不想要,或是不懂得怎么要,这次的人文之旅,我决定潜心接受并感悟这些历史的馈赠。
 
 
 
 
 
清明上河园——喷火大仙
高三(3)班 储晨笛
一比一的复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穿越历史呈现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
无论是仿古的商铺,仿古的马车,还是浮游于湖面的战船,一切因为人的参与而变为动态,变为一种记忆的意义。
我收感触最深的是喷火大仙的表演。
熙熙攘攘的游客们在我们来之前就已经将一片小小的空地围得严严实实的了。因为一种好奇的驱使,我挤进了人群,勉强通过人群之间的缝隙近距离地感受着宋代的气息。
一位身着宋服的男子,双手把玩着火把。这应该就是所谓的暖场吧。接着,他蹲下向一个大碗内倒了一整碗清澈的液体高举着走过游客面前。是煤油!刺鼻的气味即使隔着很远的距离也可以闻见,他豪爽地吞进一大口,一跺脚后,伸手用火把引燃口中煤油。刹那间,熊熊烈火,喷涌而出,有掌声,也有欢呼。更有几位观众冲上前去给赏钱。这时候,我才发现,地上稳稳地躺着一个钱罐,零星的纸钞露出些角来。街头卖艺么?是,是迫于生计吧。短暂的成就感后,或许更多的是落寞。当众人的目光离开的时候我瞥见男子疲惫地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团已经乌黑的手巾,擦拭着眼泪,擦拭着生活给予的辛酸。台前的光鲜始终遮挡不了台下的暗淡,也许这就是社会,就如王英琦《看社戏》中那个女戏子,带着襁褓中的婴儿四处讨生活,用最低劣的物质条件来展现他们眼中的文化。喷火大仙同样也是如此:在清明上河园中,他是一位艺人;在生活中,他是脆弱的服从者。那团纸巾记录着煤油的辛辣,记录着普通百姓的苦辣人生。
从宋代到当今,从君主专制到社会主义,贫富差距始终存在,就好像江南与江北始终隔着长江,鱼米之乡和中原大地始终有着说不清的东西阻隔着。因此,在我看来,人文之旅就是要贴近“喷火大仙”式的人物,我们应该看看社会底层的人们,发掘生活中的盲点,不只是同情,还有思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