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旅·2009”开学典礼汇报
高三(2)班 郦瑛洁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虽历经沧桑,却犹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在哪里?以“文化寻根”为主题,我们26人的师生团队启动了省常中历史上的第一次“人文之旅”――西安-延安。
活动前,我们设计了队旗和队服,成立了“小记者团”和5个研究小组。动员大会上,丁校长的讲话开启了我们对人文之旅的憧憬,也使我们心中多了一份传承人文精神的使命感。7月23日下午,戚校长亲自为我们送行,我们的旅程开始啦! 前往西安的火车上,我们谈笑着,畅想着,兴奋与好奇让我们久久不能入睡……
7月24日清晨,我们终于抵达古城西安。走进墨香浓厚的碑林,在一方方碑帖间流连忘返,领略书法艺术的深邃;登上雄伟的古城墙,一种古老的记忆蓦然被唤醒,在那些斑驳的秦砖汉瓦中寻觅金戈铁马的岁月痕迹,感受古城绵延千年亘古不变的魅力;登临大雁塔,重温盛唐的璀璨文化和玄奘锲而不舍的取经历程;踏入藏品浩瀚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时间的隧道里穿梭与回望,领略了中华几千年历史的变迁。我们不止一次地惊叹,一个城市居然能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去接受十三个政权的跌宕起伏——因为她极大的包容力,文化在此诞生并传承着辉煌。
炎黄儿女的根在哪里?7月25日,我们奔赴轩辕庙、黄帝陵,开始了“寻根之旅”。踏进轩辕庙的大门,那棵已有5000年树龄的古柏,至今仍苍翠健旺,树干上的一道道缝隙、一粒粒尘土之上都饱蘸着古时的风声和雨露。登临数百级阶梯,在黄帝陵茂密的千年古柏下,穿越数千年的时空,我们用无比虔诚的心表达对人文始祖的敬仰。拜谒的人们来自四海八方,但在鞠躬的那一瞬间,所有的差异似乎都消失了,地域的界限不足以成为阻隔,因为我们同是一个家庭,我们同属华夏民族,血脉里总有一种深情将我们紧紧相牵。
穿越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一路北上,我们开启了“红色之旅”,走进中国革命的摇篮。“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历史让延安肩负了太重的使命,却也赋予了她太多的神圣。7月26日清晨,在薄雾中我们开始攀登革命圣地宝塔山,踏着石阶,看着前方飞扬的旗帜,心中似乎也有一种热情在涌动、飞扬。我们26人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围成一个大圈,紧紧地“搂定宝塔山”,以此来抒发对“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的向往之情。
一洞洞灰黄的土窑,曾经荒芜的土地――杨家岭、王家坪和南泥湾革命旧址,却让我见识到了中国革命的奇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袖的故居是几孔窑洞,陈列极其简单,但少不了的是一张办公桌,一个书架。正所谓“运筹于帷幄之中,决策于千里之外”。在南泥湾,战士们食用的树皮、草根,用弹壳制作的钢笔,打满补丁的军装,一次次冲击并洗礼着我们的心灵。“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此时此刻我们感同身受。当导游领着我们合唱歌曲“南泥湾”时,我们每个人都那般神圣而专注,嘹亮的歌声在心里回荡很久、很远。
途中我们停车参观了山间的一孔窑洞,老人热情地迎接了我们。“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简陋朴素的窑洞,善良纯朴的陕北人,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是无与伦比的豁达与满足,似乎他们坚信着幸福的生活已经来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玉关九转一壶收”。壶口瀑布浊浪排空、惊涛拍岸的雄浑,拂去我们心中的柔弱。此时此刻,每个人都变得格外的勇敢和亢奋,原本羸弱的女生,也都竞相俯视于岸边,滔滔母亲河,水声轰鸣,巨浪如龙,我们为之震憾!为之折服!为之畅想……
7月28日,南下返回西安,再度牵手古都。我们首先来到仰韶文化的发源地半坡遗址,感受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亲临兵马俑,聆听导游热血沸腾的讲解,一股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两乘战车上七千二百个零件精雕细琢,一顶遮阳伞机关重重,几千匹线条健美的骏马,几万张独一无二的面孔,尽在无声地诉说着秦朝的大气磅礴。遥想始皇当年,秦军百万,浩浩汤汤,万箭齐发,黑云摧城,金戈铁马,气势如虹。甚至立刻就想化成一员秦将,只为目睹当时浩大的军阵。
“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华清为第一。”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的华清池中各式的汤池、细腻的温泉写尽了皇家园林的富丽高贵。“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李隆基与杨玉环美丽的爱情故事,在这眼温泉里演绎了数千年。盛夏时分,却似春光乍暖,微风拂面,杨柳依依,似乎能感受到南国水乡的温润气息。
7月29日,我们参观了乾陵,这是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与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两位皇帝的合葬墓,堪称中国历史一绝。梁山之气势,陵墓之宏大,自不必赘述。最令人神往的是关于武则天的那块“无字碑”。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的“无字碑”已是有字碑,而唐高宗的有字碑却几近无字了,我们不禁感慨万分。之后,我们又参观了汉武大帝刘彻的茂陵及卫青、霍去病的陪葬墓。尽管乾陵、茂陵都还深埋于黄土之下,但我们从那些原石雕刻的石马、石狮、石像等行成的气场中可以想象出地宫里的奢华。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杜牧的《阿房宫赋》给我们呈现了佳丽云集、歌舞升平的阿房宫。只可惜华丽的宫殿最后落得“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天我们参观的仅是原址上复原出来的一角,这又不禁让我们唏嘘叹息。
7月30日下午2点,我校校友王烨超同学委托本院辅导员薛老师,带我们参观了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里处处体现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古香古色的胭脂坡后,一栋现代化的科技楼拔地而起,占尽无限风光;钱学森图书馆前,四大发明雕塑把人们的记忆定格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而两旁的樱花树、石榴树又绚丽成一道美丽悠远的田园风景。尤其图书馆里那些同学埋头于书本为考研而拚搏的场景,对我们触动很大,我们不自觉地放轻了匆匆的脚步,在回眸间似乎每个人又升起了自己的大学梦……交大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校园风格及一流名校的大家气度让同学们流连忘返。
一路体验着历史的厚重,我们却并未感到枯燥乏味。两次来到回民街,品玫瑰糕、蜂蜜粽,大口大口地吃羊肉串、喝冰凉爽口的酸梅汤,体验一回西北汉子的豪爽。走在回民街上,驻足在一幅幅皮影、剪纸前,把玩着小工艺品不愿离去。
“移动课堂”也成为我们这次“人文之旅”的一大特色。每天晚上我们都会记录这一天的所见所思所悟,让思绪随着笔尖在纸张上缓缓流淌,沉淀下所有的精彩瞬间。第二天的移动课堂上,我们共同分享这些瞬间,交流心得,展示才艺,一路欢歌笑语,异彩纷呈。不仅把路途点缀得精彩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笔尖的记录,我们把八天的美好记忆永远留在了心灵的最深处。
7月30日下午5点,在机场的安检门前我们与地陪小席导游挥手道别。这时,很多同学自发地跑过去与小席导游合影。同学们留念的是席导自然、清新、丰富、详实的讲解,更是对古都西安、红色延安扯不断的情怀。古城墙上的校旗与热浪、轩辕庙的神往与膜拜、南泥湾的合唱与激情、壶口瀑布的浊浪与暴雨、兵马俑的恢宏与诡异、移动课堂的思考与欢声,在这一瞬间定格。西安,我们走了!西安,我们还会回来的!
8天、26人,我们26双眼睛扫瞄着黄土高原的广度;26双手感知着红色延安的热度;26颗心体味着十三朝古都的厚度;26双脚丈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长度,我们在旅行,在实践,在思考,在快乐,在成长!
二○○九年八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