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莘莘学子>>学生论坛>>思考与心声>>文章内容
那些温暖和美好------2010年学科竞赛选手感言
发布时间:2011-01-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

 

高三(13)班   杨 宽
(2010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省赛区一等奖,获保送资格)
(2010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竞赛江苏省赛区一等奖,获保送资格)
(2010年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江苏省赛区一等奖)
 
说起竞赛,或许我应该可以说出很多很多感触,很多很多经历,但是真正开始打字,突然又觉得无话可说。是的,有什么可以说的呢?此间的艰难与欢乐、苦涩与甜蜜,都是亲身经历过才会有深刻的感受,写到纸上,终究只是浅浅的一点文字,轻飘飘的,没有任何重量。我认真考虑了很久,才最终决定写一写我的经历和感触,对后来的同学如果能起到一点激励或有一点帮助,我就满足了。
一切都从4月12号的那个失败开始。这是一个终点,同样也是一个起点。省选的失败几乎宣判了我的oi生涯的终结,伤心、失望、遗憾……种种情绪涌上心头,但是无论如何,生活还要继续,我相信这一点挫折还是无法打倒我的。抱定一个梦想,一种信念,坚强地,走下去。南京,金陵中学。这里留下了我最不美好的回忆,但是也给了我另一次机会。
从南京回来,仅仅一个星期就要期中考试,对于停过一个月的课并且曾一度认为自己不会有机会考期中的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年级第4,我看了成绩单哭笑不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或许生活就是这样吧,在你满怀希望的时候往往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失望,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给你一个惊喜。期中考试结束后学习的压力暂时减轻了很多,我终于有机会认真思考一下我后面前进的方向了。前方最明朗的那条道路突然消失了,却又一下子多出许多交错的小路让我眼花缭乱。复旦?交大?清华?北大?保送生考试?高考?竞赛?数学?化学?一个个问号相继在我的脑海中跳出,让我一时无所适从无法选择,也看不清未来的希望。
不管最后我选择什么,还是先尽量把握住所有的机会。这是我当时的想法。4月末的时候,我争取到一个参加APIO(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信息学竞赛)的机会,然而因为北航的破机器和我的一些脑残行为最终使得某道题中我写的70分的算法只得到了40分,10分之差无缘金牌。不过牌牌倒是次要的,我更看重的是一次体验,终于觉得,oi与我缘分已尽,在这条路上,已经没有前进的可能了。
从北京回来,失望沮丧的情绪笼罩着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去考了数学和化学的初赛,虽然当时依旧在这两个学科的竞赛中摇摆不定,不知道参加什么好,但是我所想的是把握一切机会。数学初赛,很顺利地做完了所有的题目,却因为圆锥体积没乘1/3这样的低级错误和莫名其妙被扣的20分最终以一个自己不太满意的成绩通过。化学初赛的情况更不容乐观,我最初是觉得自己过不了初赛的。考完初赛的后一个星期一,王凯老师找我,说:“你过了。”大约是看出了我的怀疑,又特意加了一句:“自己考过的。”无语。
时间就这样一天一天地流逝着,日子过得很平淡,上课、做作业、讨论辩论的话题、数学竞赛晚自习,还有,关注世界杯的赛事。对于竞赛的激情和斗志被重新激发出,是因为化学,这要感谢王老师。6月的时候,王老师再一次找我交流,问了一下夏令营考试的准备情况,我说他给我的讲义一点都没做,夏令营的知识大多都不知道。于是王老师给了一个提议,建议我每天中午去他的办公室,他给我讲高等化学的内容。我答应了。我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数学和化学竞赛都不放弃,两个都要参加。我不知道未来的路上有多少困难和压力,也不知道我有没有能力同时应付两门学科的竞赛。我只想尽我所能,做到最好。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打破,我重新开始了为了学科竞赛奋斗的日子。每天中午短短的一个小时,专题是物质结构,王老师带我走进了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价键理论、Lewis酸碱理论,这些知识从他的口中娓娓道来,一点一点被我理解吸收,他把每一点都讲得很细很清楚甚至让我觉得听他的课是一种幸福。直到最后考完化学联赛,我仍然觉得这部分的内容是我掌握的最好的。
很快,暑假到了,也意味着数学夏令营到了。镇江,江苏大学。我不得不说一句,江苏大学真的是一个环境很差条件很艰苦的地方。想想那个时候的自己,有点心高气傲,觉得夏令营讲课的内容非常简单,大多是自己已经掌握的。每天上课时听一小会儿,默默在心里比对一下,觉得这个老师没有徐德同老师讲的课好,看一看发下的讲义,迅速做完一些题目略微练习一下,然后,开始做自己的事。看自己带的书,做一些别的题目,或者,干脆睡觉。然而冯惠愚老师的数论课却是一大亮点,是我真正想认真听完的唯一一节课。可惜天不遂人愿,我在那天的下午要去南京,因为第二天就是化学夏令营的考试。生活的乐趣就在这里,我非常渴望想做的事却偏偏做不成,如果所有的一切都很圆满反而会让人觉得没有意思。冯老师的课才上了一半,我们就不得不离开课堂前往火车站乘火车去南京。我们赶到所住的宾馆时已经是晚上了,王老师对我们很不放心,坚持给我们补课,这一下就从7点上到了12点多,一个不好的后果就是我回房间时没热水洗澡了。 :( 第二天早上的考试考的非常惨淡,考完之后稍微对了一下答案,发现本来很有信心做对的几道酸碱中和滴定的题目都算错了,顿时心情很不好。乘地铁去火车站时路过珠江路,仿佛觉得时光流转,我又回到了4月12号,非常悲凉的心境。回到镇江,没有多想什么,因为第二天就是数学复赛。虽然当时的我觉得复赛应该非常简单不可能考不过,但是我本来就不是奔着通过这一目标去的,而是想去考一个高一点的分数。事与愿违,因为我的一点心高气傲,因为我的一点不屑,因为我对自己过多的一点信心或者可以说一点自负,最后只考了184。应该说这是一个不算差的分数了,但是对我来说还是低了一点,而且更严重的情况是,我在加试中没有做出图论和数论的题目,而在此之前,组合数学和数论是我所认为的我的绝对强项,没有任何理由应该做不出夏令营复赛考试的组合数论题目。接连而来的打击,我在考完的那个下午心情可以用抑郁来形容。这种糟糕的心情一直被我带去了上海,带去了交大。再加上noi的临近对我的心态也是一种打击,我在交大的试训状态非常不好,因此当时我觉得,如果交大最后真的不要我的话,那不要就不要吧,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竞赛真正的疯狂从8月开始,4号的时候,曹老师从烟台打来电话告诉我拿到交大的表了,没有任何感觉,好像在听一个与我无关的事,然后,拒绝了提前一年去读预科的邀请。竞赛的课程同时开始,我犹豫了一下,觉得还是应该去化学竞赛班,毕竟我在数学竞赛上还是有一点实力的,而化学,如果我想拿到一等奖或有更高的追求,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每天上午一套模拟卷,下午讲课,晚上还有一套模拟卷,这样高强度的训练只进行了短短的几天,数学竞赛的教练徐德同老师终于忍不住找我谈话了,强制要求我返回数学竞赛的课堂。于是我又暂时跑去数学竞赛那边上了几天课,直到18号放假。18号的时候跟着小学生夏令营的志愿者们去恐龙园玩,这一天彻底的放松也让我冷静了很多,我真正思考了一下我想达到的目标,事实上在此之前我的暑假过的非常忙碌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在数学化学之间疲于奔命,却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计划。毫无疑问,王老师一直希望我能拿到一个化学的保送资格,但是那几天的训练之后我已经发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我放弃数学。我仔细权衡了一下,降低了对化学的目标,我想即使只有一个一等奖,我也可以满足了。有了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我合理地分配了一下后面的时间,同时进行两个学科竞赛的训练是不现实的,我需要有一段日子专心对付化学,在剩下的时间里专心对付数学。前方的道路一下子变得明朗起来,我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一点希望的曙光。
数学竞赛暑期课程结束,我重新回到化学竞赛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做模拟卷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不是因为实力的提升。化学竞赛的题目大多需要一些推断,而知识储备的大量匮乏和做题经验的严重不足使我做题时只能胡扯一通,基本上起不到训练的效果。我不得不暂停做题的计划,开始看书,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反应原理,一点一点积累,一点一点记忆。
8月24号,北京大学优秀中学生夏令营开营,我放弃了拓展训练去了北京。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同样难忘的是夏令营的考试。数学考试的最后一题是一道几何计算题,我依靠精准的作图猜出了答案,然后建立坐标系,试图采用解析几何的方法做到答案,事实上尽管很乱很难算,最后化简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这个方法实在欠优美,导致我此题的分数只得到了一半。后来我问了问顾陈琳学长,顾陈琳很快就用余弦定理给出了一个优美的解答,我自愧不如。化学考试中有一题是这样的:Cs的金属性强于Na,但为什么Na能从CsCl中置换出Cs?化学竞赛书上给出的答案是因为Cs熔点低。我在考场上并没有想到这一点,而是从晶体结构和堆积方式的角度考虑。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我在这一题上还是得到了很高的分数的。这两个题都不难,但是都给我留下了一点思考。数学题让我明白,即使是我引以为傲的数学,和前辈大牛相比,还有许多许多不足之处,我应该收敛起自己的那一份骄傲,仰望星空更需脚踏大地。化学题让我明白,即使是我不会做的题,骗也要骗尽量多的分,不会做可以去套自己熟悉的理论、规则等,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开学后化学竞赛停课,我终于看到了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做完一套模拟卷所需要的时间在不断增加,甚至到最后我会觉得三小时的时间有点紧张。这一次的进步才是真正的进步,我相信,我离自己的目标不远了。9月11号,南京,仍然是南京师范大学。无视了下午的夏令营试卷讲评,我更需要把整个有机化学的知识再复习一遍。这一天也代表着我为化学竞赛奋斗的终结。我不知道多年以后我还会记得分子轨道理论、软硬酸碱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吗?我还会记得Diels-Alder反应、傅-克烷基化和酰基化反应吗?我还会记得亲电和亲核反应的机理,记得碳正离子和溴鎓离子吗?看到一个有机物我的第一反应还会是它有没有手性碳原子有没有旋光异构体吗?我想这一切的答案都是不会,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我的一生都会铭记,这一段难忘的奋斗的历程。9月12号考试的过程我不想多说,一颗平常心,一点点自信,和平时的模拟卷一样几乎掐着时间做完。走出考场,顿时觉得心情舒畅,积累了很久的压力终于得到了释放,这是为了化学的奋斗,无怨无悔。
本来这个关于竞赛的小结到这里就差不多可以结束了,以后是为了数学拼搏奋斗的历程,同样艰难,也同样充满了温暖和美好,而且,还更快乐一点。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却有点出乎我的意料,那一段挣扎与抗争的经历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这件事的起因是我过了物理的初赛。一开始的时候,物理的初赛纯粹被我当成一个打酱油的活动,不过貌似这个酱油打得还不差,于是我在9月18号——我17岁生日的那一天再一次去了南京,金陵中学,那个难忘的地方,去考物理的复赛。作为一个毫无压力的酱油党,我更关心的是晚上——化学竞赛要出成绩了。然而很不幸,等来的是一场悲剧。(对整个化学竞赛班的同学表示一下哀悼与同情。)当天夜里物理的成绩也公布了,依旧没有多少好消息。看着各位同学失望的表情,我第一次开始怀疑竞赛的意义。突然觉得竞赛还是很痛苦的,看着很多同学付出了那么多,带着满满的希望和憧憬,收获的却只是一个一等奖,甚至,一个二等奖,尽管我只是一个打酱油的旁观者,但是我确实能体会出他们心中的那份悲伤,我能理解他们的失落。在这个付出与收获完全不成正比的舞台上,任何一点失误换来的都可能是一生的遗憾。更何况,比起高考,竞赛要不公平得多,种种黑幕,种种偏袒,种种泄题,难道这些消息还不够多么?对于一个月后的数学联赛,我有了一丝抵触,有一种想放弃的冲动,我觉得自己太累了,有点不想继续了。我的种种抵触的表现遭遇到了学校领导和徐德同老师的强烈反对,在与他们进行了无数次无聊的毫无意义的谈话后,我意识到这种口舌之争只是在浪费时间,不过我还是回到了数学竞赛的赛场,或许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数学的热爱吧。我经历了太多,在看到了若干次的悲伤与欢笑之后,在经历了种种磨练与精神的摧残之后,用一个不太恰当的词形容,我终于“升华”了。
面对我最爱的数学,在最后的二十天中,完全无视了所有的成败得失,无视了所有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那是一种忘我的心若止水的淡然,根本不去想10月17号之后会怎么样,我只是静静地享受眼前的这一份美好。数学竞赛不仅仅是思维的挑战,更是思维的享受,那是怎样的幸福啊,每天就是做题、讲题,每做一道题都会使我很开心,无论是看着优美的证明从自己的笔尖流出,还是一天两天甚至一个星期一直想不出的一道题,每一次思考,每一点尝试,都是一种享受,一种心情的愉悦,我喜欢这种思考的乐趣,这种精神的享受。我没有渴望结局有多么好,正如我在考试之前所说的,加试做不出平面几何题还有代数和不等式,做不出代数和不等式还有初等数论的题目,做不出初等数论的题目还有组合数学题,可是就算连组合数学题也没能做出又怎么样呢?是啊,一切皆浮云。经过了这么多次的锻炼,我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对各种定理和解题技巧的运用也更加纯熟,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得到了快乐,我的收获已经很大了,不是吗?分数、名次、奖项……这一切相比之下都变得那么的不重要。考前的最后两天,我默默地翻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收集了很长时间来我做过的并且认为有价值的题目,回味着我自己的思维的闪光点,然后和周围的同学聊聊天说说话,等待着我在数学竞赛班的最后时刻的到来。10月17号,镇江,江苏大学。早上走进考场,什么都没有去想,既不是尽力而为也不是竭尽全力,我只是在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加试开始后一个小时我没有做出一道题目,包括那个最简单的数论题,我以为我之前想过的最坏情况就要发生了,但是这也没能给我带来丝毫的着急、焦虑或者紧张,我继续慢慢寻找着可能的突破口。最终结果是两个半小时,三道题,130分。考完之后走出考场就听说泄题,想想自己加试的证明还写得不太好,或许真要出现我在考完物理之后说的那句话,接受本不该属于我的失败吧。听别的同学讨论着,回想起考场内的一点一滴,心中还是有些难受。原来自己还是没有达到真正的淡定的境界啊,不过这种失望抑郁的情绪也仅仅持续了一会儿,下午回到学校之后就没什么感觉了,不想去抨击竞赛的黑暗,也不想谈论自己的考试过程,一切皆浮云,有什么好想的呢?二十天后成绩公布,207,给我的一年半的数学竞赛生涯画上了一个小小的句号,也给我高中三年为了竞赛而奋斗的日子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分数果然比预想中的低了,但是这个常州市第一名的名次却在意料之外,我也没有申请复查,觉得复查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到现在这个时候,我还会在意省队和CMO吗?不过是少了一次去吉林玩的机会而已吧。
The game is over.竞赛也是一场游戏,现在,尘埃落定,一切都结束了。所有的悲欢都已成为往事,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中,这一段温暖而美好的经历也为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点缀上最华丽的装饰,我们在这个赛场上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我用了很长时间来回忆这些经历,每一点细节,每一丝感悟,每一滴思考,汇聚成了这篇6000多字的文章,其实终究也只是一篇流水账而已。竞赛给我留下了太多,又岂是这些文字所能描述出的,那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的精神、在逆境中永不放弃奋力拼搏的斗志、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勇气和信心……这些都是不亲身经历过就很难获得的财富。感谢有你,让我变得更加成熟,也更能体味出学习的乐趣;也感谢所有竞赛班的老师和同学,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感谢你们的帮助和付出,感谢你们的一路陪伴。
生命不止,追梦不息。The End.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