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教师发展>>发展动态>>文章内容
[图文]我校教师参加2017年度内地与香港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17-12-2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师发处

 

121415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南沙区教育局承办的2017年度内地与香港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研讨活动在南沙资讯科技园举行。本次活动甚为隆重,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港澳台办公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等有关领导出席活动,课程中心十二个实验区的代表、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和南沙区中小学校级领导及骨干教师共约500人参加活动。参加此次活动的常州代表有常州市教科院张桂春书记、局前街小学杜英姿副校长、二十四中学办公室周颖主任,此外,我校生物组赵亚萍老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邀请做“国际学校学习经验落地”主题报告。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加强内地与香港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内地与香港基础教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当天,专家们围绕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作了见解独到、建设性强的报告。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辛涛作了题为《核心素养与基础教育评价改革》报告。辛教授强调,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力图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核心素养贯彻到课程和教学,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丰厚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学生。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心理学卓敏讲座教授侯杰泰在《教育监测:怎样引发公众对教育的关注》报告中介绍了“PISA”理论,并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贴近生活的生动例子,讲述如何引领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关注教育。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田家炳基金会董事局副主席戴希立作了题为《浅谈校本支援在推动教育改革的任务》报告。戴先生为大家讲述了香港新近的教育情况、香港的教育改革历程和学校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215上午,2017年度内地与香港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研讨活动继续进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内地与香港基础教育实践这一主题,紧扣学校课程建设、STEM课程开发与建设、基于数据的教学改进、实验课程开发以及基于学科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五个话题开展了深度对话与交流。  
研讨会上,南沙小学校长曾志伟分享的仁智课程建设,让大家看到一个好的校本课程不仅能够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还能实现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
浙江省教研室初中语文教研员章新其关于数据与教学改进的案例研究,让大家了解到在大数据时代,教学工作者如何收集、分析和使用数据,从而精确定位教学问题,找准解决方法。
我校赵亚萍老师比较了我校与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在生物实验教学之间的差异,凸显各自优势的同时,认为目前可以借鉴国际学校定量实验的开展形式,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通过误差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等,也弥补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刷题多、实践经历少的不足。此外,纪明泽主任也给我校生物课程基地的发展提出了指导和建议。
香港培正中学校长谭日旭分享了培正中学如何用抽离式的培养方式培养特长生并在国际大赛中频频获奖的经验,引发大家思索教育中的补短扬长的问题。
香港东华三院冯黄亭中学中文教师张启彦在报告中讲述了香港学生上中文课的情况,语言灵活,举例生动,别开生面。
在听了5位校长、教研员和教师的发言后,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纪明泽作了专业、精辟的点评,内涵丰富,思考深刻。其中,纪主任在座谈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教育的育人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针对这个育人目标,我们现有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实践能力及个性差异等方面的关注是不够的,希望通过本次交流互动,促进大家对这些问题的正确思考,形成共识。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绪培在《教育现代化与高中课程改革》报告中指出,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选择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朝着可能的方向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