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辅助栏目>>以往栏目>>教师发展>>发展动态>>文章内容
[图文]“细胞渗透实验”教学比较
发布时间:2017-11-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赵亚萍
在IB课程和人教版课程体系中都有细胞渗透实验,同为探究性实验,两种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有什么区别呢?下面试着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首先在实验设计上,IB课程始终坚持的思想是“探索生物”,会制定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变量、因变量对应关系,实验可行性、局限性。在我们的课程中,探究内容主要体现在不同的蔗糖溶液浓度对质壁分离现象的影响,其自主设计主要体现在实验材料、实验溶液的选择以及质壁分离复原这一部分,是一个定性观察实验。课堂上进行的实验主要就是植物细胞在蔗糖或者氯化钠溶液中质壁分离现象,材料和方法都是既定安排好的,自主实验或者不开展,即使开展可能只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实验材料的选择往往比较局限。



在实验数据部分,IB课程看重对实验数据搜集(如图3所示)、分析加工,考虑误差范围,选择合适的图形和表格展示(如图4所示),着重培养学生形成结论和评估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客观反思实验,提出改进方案等,可以说在实验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方案思考的培养格外看重。此外,在这次实验过程中,不同组的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研究,即不同实验组的研究内容相同,不同的组就作为平行对照,进行数据共享,这体现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而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还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虽然已经开始逐步加大探究实验,但是验证性实验比例仍然很高,在实验过程中往往自变量和因变量既定,材料、步骤已给出,对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陈述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观察和测量变量的方法,收集和简单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




我们是否可以开发、加大定量实验的比例,因为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的定量实验,能够通过控制自变量,限制无关变量,研究对象更便于观察、统计和分析,从而使用复杂的现象变得简单,使研究从现象观察深入到本质探讨。定量实验还能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科学方法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敢于质疑、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在老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上,IB课程对于教师的考核不是看学生的分数,而是在于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此外,无论哪一门课程,学生自主研究课题的确立,老师都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IB课程很重视对于学生学习内源驱动力的培养。在课堂上,生物老师Janet对于学生的指导往往都是点到为止,上课前给学生发一份关于实验材料的提示,布置实验之后学生会做一个文献阅读(reasearch)寻求思路,会思考实验的设计,特别是如何选择自变量、数据分析等,实在没有实验思路的学生会寻求老师的帮助,但是在实验报告中会注明实验设计思路来自于老师。
关于实验报告方面,我们的实验几乎是不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的,而IB课程中,每一个实验都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如同一片小论文,其中包括实验理论背景知识、实验目标、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原始数据、数据处理和分析、结论和评估、自我反省和改进意见等等,体现了对实验教学的重视和规范。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中还有一项是safety,体现了对于实验安全意识的培养。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