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竞赛活动中的团队建设
在邓小平同志发表“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的指示不到一年,我校就成立了程序设计课外兴趣小组,到我八九年参加工作时,兴趣小组的成员已经发展到十多人,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阶段逐步普及,我校参加信息学竞赛活动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如今我校每年参加NOIP复赛的人数就超过50人,而辅导老师二十年间一直只有我一人,面对这样一支越来越庞大的课外活动队伍,应该怎样组织管理好它,使得参加这项活动的每个成员都能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十多年来我一直把这一群体当作一个团队来打造,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借此次纪念活动之机作一回顾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竞赛活动中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1.团队建设是信息学竞赛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保障
各校参加信息学竞赛活动的学生一般来自不同的班级,不会像数学等学科那样在高一入学时组成专门的竞赛班,有完整的班集体建制,有专职的班主任配备。但信息学竞赛辅导活动又不同于校内普通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在组织上比较松散,成员主要凭兴趣参加,每次活动不要求所有的成员都来参加,不需要对成员进行辅导和培训。信息学竞赛活动则是以辅导和比赛为主线开展活动,必须要有一个组织相对严密的团队才能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如果每次辅导都有学生缺席,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不仅对竞赛结果有影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将参加信息学竞赛活动的学生按年级组织起来,每个年级都有班长,班长之下再设组长,这些同学既要担负起考勤、收交作业等任务,同时也是平时讨论交流时的主持人。并且外出比赛和培训时这些同学都是老师的好帮手,这两年我校参加分区联赛的选手都要超过50人,带队老师仅有2人,但整个队伍管理得井井有条,不仅竞赛成绩出色,连续七次蝉联江苏省高中组团体第一名,并且积极参加比赛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受到了兄弟学校教练的高度评价。
2.为学生将来参加ACM比赛打基础
ACM比赛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其目的旨在使大学生运用计算机来充分展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CM比赛每支参赛队伍由3个人组成,但是只有一台计算机。因此3个人之间必须完美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才能以最合理的方式使用计算机,在最快的时间内解决最多的问题,最终达到“1+1+1>3”的效果。我校学生进入大学后有相当一部分参加ACM比赛,中学的竞赛经历不仅在技术上有帮助,在团队合作方面帮助更大,如吴景岳、方琭俊和陈明骋三位同学中学阶段都曾经是竞赛活动中的班长,他们进入大学后分别作为清华、复旦、交大的校队队长参加了ACM总决赛。
3.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益
在今天,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处于什么环境,都无法脱离其他人对你的支持而一个人完成所有的事情。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团队精神已经越来越为企业和个人所重视,因为这是一个团队的时代。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的李开复博士关于团队问题曾经谈到:“团队精神是微软用人的最基本原则。像Windows操作系统的研发,微软公司有超过3000名开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的代码超过5000万行。如果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这项浩大的工程根本不可能完成。”
打造好这个团队,将我们的学生置于一个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团队中,比单纯学会几个算法对他们的帮助要大得多。特别是对没有获奖的以及今后不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同学更是如此,二○○五届毕业生丁洪同学在从多的学生中只能算是很平凡的一员,他初二开始接触信息学竞赛,高二时才第一次参加复赛,高三获得一等奖,后来保送进入交大材料系,去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后在E-mail中对我说:“参加过省常中信息学竞赛活动的同学,不管在比赛的那几年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当他离开这个团队的时候,一定是心存感激的。因为他收获了最重要的东西:理解、宽容、奉献。我们没说一定要赢的,但我们是一定要成长的……”
二、促进团队建设的措施
1.严格的纪律和人性化的管理
每年暑假高一新生名单一发布,我都要将其中获得过初中三等奖以上的学生名单圈出来,然后在开学后的第一次信息技术课上动员他们报名参加信息学竞赛活动,在第一次辅导时就对大家讲明纪律,从考勤到机房卫生等都有明文规定,如学生有事或有病不能参加活动事先都要向我请假。学生在辅导和训练中的表现直接与奖惩挂钩,我会跟据学生的表现在训练成绩中加分或扣分,成绩好的将获得参加全国冬令营和ACM比赛的机会等。对玩游戏更是严格禁止,一经发现第一次批评教育,第二次就直接清理出团队,外出比赛和和培训期间也不例外。
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我对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人性化的关怀,如辅导时间与其它学科竞赛和社团活动时间错开,以便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在周末的实战训练中如果时间太长,我会让大家中途去吃顿饭,回来再接着做,但吃饭时不准互相交流。对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同学我会给予鼓励,帮助他走出困难,力争做到不让每个同学掉队,如二○○五届的张潇君同学初中时基础较薄弱,报名参加信息学竞赛辅导后,感觉与其它同学相比有一定差距就萌生退意,我在了解情况后得知他对编程确实有兴趣,又担心自己跟不上别人,就对他说奥林匹克竞赛的精神不是和别人比,而是跟自己比,关键是要不断取得进步,要相信自己,战胜自己。在明确竞赛的意义和目的后,张潇君同学在平时的辅导活动和训练过程中十分自觉和投入,功夫不负有心人,高二时他终于获得了NOIP一等奖,更重要的是通过竞赛他体验到了成功,从此树立了信心,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高,从一名普通班的中游学生一下子窜升到年级前列。
这么多年来,省常中参加信息学竞赛活动的学生极少有半途而废的,这就保证了队伍的稳定性,使得信息学竞赛活动能够正常开展下去。
2.引入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整个团队充满活力呢?我的做法是引入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每个周末我都要安排一次实战训练,有时用NOIP的形式,有时用ACM的形式,并且要记录成绩,成绩好的同学能获得各种机会,如到大学训练和参加全国冬令营夏令营以及ACM比赛等,有了这些机会作奖赏,同学们个个训练得都很投入,自然而然就把普通的内部训练当成了一次正式比赛来对待了,这就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心理素质,这些年我校选手参加各种比赛极少有发挥失常的,这一切要归功于平时的实战训练效果。在引进竞争机制的同时,我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地分配好每一个机会,因为只有做到公平公正,竞争才有意义。2005年NOI比赛首次增加夏令营选手,当时我校获得二个名额,严格按成绩排下来后,我将名额分配给了姜啸和羊逸同学,但这两位同学自己放弃了这个机会,我才把名额给了后面的同学,等到比赛结束夏令营选手也可以直接与高校签约时,姜啸和羊逸才后悔当初的选择,但他们对我没有丝毫的怨言,因为我做得很公正,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试想如果当时我的做法有所偏心的话,不但会造成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并且还会大大降低我在团队中的威信。
3.营造互帮互学的氛围
一个成功的团队,一定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在我们的团队中,一直有着一个良好的传统,那就是互帮互学的氛围。早在九十年代初,我校周边的几所初中因为辅导力量薄弱,要求将本校的尖子生课后送到我校来培养,当时学校领导非常支持,初中生来了有时遇上我没空我就让高中生帮着带,结果发现学生与学生在一起更加容易交流,很多算法的细微之处经过手把手一教就彻底搞清楚了,并且这种学长带学弟的方式对学长也很有帮助,有时候学弟一个问题问得学长讲不下去,反过来促使学长进一步去钻研这个问题,颇有些教学相长的味道,我校第一个进省队的选手朱麟同学就是在这一时期培养出来的,他从初一开始就到我校来训练了。后来我将这一做法推广到整个团队,指定高年级水平高的同学带几个低年级同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还增进了彼此间的友谊,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4.组织ACM训练
中学信息学竞赛的比赛形式是单打独斗式的,而大学生ACM竞赛是开放式的团体赛,比赛中队友之间可以互相讨论,成绩实时公布,现场气氛非常活跃,这对团队建设十分有利,因此我在平时训练中大胆引入ACM的训练方式,一开始没有ACM的评测系统,我们就土法上马用手工评测,再在黑板上画个表,将各队成绩公布在黑板上,比赛推出后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后来金斌同学还专门为此写了个评测系统,实现了网络环境下全自动在线评测,现在ACM比赛已经成为我省夏令营活动的一个传统项目,每年有近五十支队伍参加,规模不亚于ACM的分区赛。从前年开始,我校开始组队参加ACM比赛,分别在杭州赛区和南京赛区获得金牌和银牌的好成绩,战胜了多支名牌大学的校队,我校选手在赛后收到了众多高校的邀请,现在许多同学都忙着在转C语言,准备在今后的ACM赛场大展鸿图。
5.培养领军人物
任何团队都需要有核心,也就是领军人物,领军人物必须是团队中所有人的榜样,除了编程水平高之外,还要全面发展,如国家队队员李源同学就是这样一位领军人物,她不仅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组织能力也很出众,是清华大学的优秀辅导员,高三时英语就达到了六级水平,在同学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我在培养团队领军人物时一方面给他们创造各种条件提高自身水平,一方面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当小老师带低年级的同学,平时训练和外出比赛时帮我管理队伍,同时还要求他们搞好学习,不准偏课。这样做从短期看可能会占用掉一些训练时间,对比赛成绩会有所影响,但从长期看对整个团队及本人都是有利的,对团队来说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使得大家有了追赶的目标;对领军人物本人来说,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练,收获了很多竞赛之外的东西,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如前文提到的吴景岳、方琭俊和陈明骋等都曾是团队中的领军人物,前二人现在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陈明骋目前身兼交大ACM班班长和ACM一队队长数职,已获得二个分区赛冠军和一次国家奖学金,下月即将赴斯德哥尔摩再次参加ACM总竞赛。
6.软硬件的保障
在省常中信息学竞赛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了历任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在硬件上学校给我们配备了竞赛专用机房,使得大家有了家的感觉。从去年开始在校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成立了曹文信息学奥林匹克学校,使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竞赛辅导中来。加上QQ群等新技术的使用,犹如加上了一双翅膀,让我们的团队飞出了校园,将四面八方的省常中oier联系在了一起,现在发通知、讨论题目只要在群里贴一下就全知道了。有这么好的环境,我相信今后的路将会越走越宽。
三、取得的成绩
二十多年来我校在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共获得IOI铜牌1枚,亚太区程序设计比赛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2枚。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邀请赛金牌3枚,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获杭州赛区金奖、南京赛区银奖,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枚,银牌10枚,铜牌10枚。自NOIP创办以来在江苏赛区比赛中我校连续七年名列团体总分第一名,共获得江苏省一等奖175人次,共计保送名牌大学50余人,10多人提前一年被清华北大复旦交大预录取。这些成绩的背后包含着我们这个优秀的团队无数的感人事迹,很多同学默默无闻地为我们的团队奉献着自己的青春,是他们激励着我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今后我会一如既往地把信息学竞赛活动这个舞台当作育人的阵地,悉心打造好省常中的oi团队,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从这个团队走出IOI金牌选手,走出中国的比尔盖茨,走出计算机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