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青年教师成长营>>文章内容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发布时间:2016-11-1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汪亚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陶行知纪念馆”参观学习感想

语文组    汪亚伟

 

早些年,看《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对王阳明极为推崇,因其非但精通儒释道,而且善于统兵作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读后我颇为震惊,因为历史上,说到理学、心学,就只会想到程朱,陆九渊,最后再是王阳明,这种排序无形中给人一种地位轻重高低之区别。但是,后来翻阅了其《传习录》,才是真正震惊,其知行的看法以及阐释,有推倒重建世界观之用,又不禁感叹如此伟大的思想竟被大多数人忽略,知音少。但是在得知陶行知先生改名的经历的时候,我不禁对其肃然起敬起来,仿佛与百年前一位人民教育家这一位同行者产生了共鸣,而愈发深入了解其人生,愈发觉得其与千年前那位知行合一的大儒遥相呼应,不仅有许多重要的理论,而且身体力行,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

1112日,在冯主任和虞主席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上海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先生曾在此创建山海工学团,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也由于战乱从重庆迁移至此地。纪念馆工作人员知道我们是从常州而来的,还特别为我们找来一个讲解员,正是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逐一参观了各个展厅,聆听陶行知先生的一生的经历,感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

陶行知先生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杜威教授,有着过硬的学业功底。1917年陶行知先生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兴起新文化运动,先生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提倡新教育。最初,陶行知先生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也就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这些不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全面发展吗?做一个真正有用的知行合一的人。先生之教诲,穿越历史的风尘,在百年之后的中华大地上仍然如春风吹拂,如警钟长鸣。

云山苍苍,江水洋洋,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