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学陶所思
物理组 孔琛
从前也曾听过许许多多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也曾去过南京的陶行知纪念馆,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的震撼,也许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份与从前作为学生时的不同带来了我更多的感悟与思考。
对陶行知先生的印象是从许多的名言开始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学相长”、“爱满天下”、“师生共生活”……陶先生的许多金句都曾让我反复推敲琢磨,寻得许多收获。但对陶行知先生本人,其实了解的并不多。
这次有幸能到上海陶行知纪念馆,沿着展厅一路先前,就好像走过了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去设身处地经历陶行知先生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一辈子。在这里只能择这其中我最为感叹的几处,表达我对陶行知先生的崇敬与对教育事业的思考。
在陶行知先生青年时就读的崇一学堂的墙上,有陶行知先生写下的一行小小的字,“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当时的陶行知先生只有15岁而已,可这句话就如同周恩来总理在年幼时说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志一样铿锵有力。陶行知先生在崇一学堂第一次接受了新式西方文化初步洗礼,面对落后的中国教育与西方的先进教育,他并没有对中国教育感到失望与放弃,没有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而一心想要离开这里,他更坚定了自己一颗爱国的热心,想为改善中国教育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再想到如今多少盲目追求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只一心想逃离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却不曾想为改善教育而做出自己的贡献,不禁叹息。
我在南京读书四年,以前竟也不知道南京的晓庄师范原来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办。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所设定的培养目标:培养乡村人民儿童所敬爱的导师——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我不禁想起从前读过不记得哪位教育家曾说过,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对学生的一贯要求,但又有多少老师自己能做到呢?最后一条“改造社会精神”,放之今日,我们扪心自问,自己也不知有没有这颗雄心与热情。
陶行知先生的许多创举与理念,放之今日也是同样富有创意且有切实成效的,比如他的教育思想在上海的实践——山海工学团。工学团既是一个小学校,又是一个小工厂,一个小社会,富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所学校的学生是全村的男女老幼,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取材,健康活泼,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办法。村里要做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先生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学生可以教先生;做中学,先生可以变学生。如今的确文化普及、学校遍立,但我们也知道在许多偏远山区只有简陋的条件很少的老师面对无数渴求知识的眼睛,不只是孩子,更有许多农村妇女与老人他们没有求知的途径只能年复一年做着简单的体力劳动,那么是不是也可以向山海工学团一样,去改善偏远山区农村的文化现状呢?
这许多的体会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亟待着我用更多的时间去成长与感悟。我们有着比陶行知先生好着不知多少倍的工作环境与学术氛围,更需要去学习他那样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创造精神,百折不挠的殉道勇气和博大真挚的爱心。
最后用陶行知先生给我带来最大震撼的一首诗来激励自己。
《问自己》
花费许多人的血汗钱,
说是要看看世界,
我不问你别的,
只问你有什么东西带回来?
带来给中国的小孩?
花费许多人的血汗钱,
说是要看看世界,
我不问你别的,
只问你有什么东西带去给世界的?
带去给世界的大众?
带去给世界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