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青年教师成长营>>文章内容
[图文]学陶之旅
发布时间:2016-11-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物理组 赵欣

 

上海陶行知纪念馆坐落于以行知为名的公园之中,往来之宾客可以自行参观。若是教师群体专为学习而来,会有讲解员介绍行知先生的一生。
与近代中国的大多数人一样,行知先生幼年也饱受穷困之苦,但他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以至于得到契机接受正规化的教育,也与很多那个年代的有志之士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当时饱受苦难的中国做些什么。
的确,他用自己的一生实现了他最开始的诺言: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
行知先生生平事迹不胜枚举,于教育、于国家,感受他的一生,他不再是教育书籍中的名词,而是一个存在于近代中国,上下而求索的教育者。他先后投身于大学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全民教育,不断实践发展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特色教育。
即使条件简陋、资金欠缺,他仍遵从自己认同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的晓庄师范开展实验教学。而后辗转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鉴于晓庄学院受到的围堵查封,行知先生让公学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山海”二字取“救亡图存、共赴国难”之意,当时的国名党能围捕晓庄师范中的有志青年,却无法熄灭教育的星星之火,它可以冲破围墙,传播到更为广大的基层民众中去。
在不断的实践中,行知先生创新出“小先生制”的教育理念,它的即知即传、非班级常规、开门教人、与生活联系、有指导与考核的原则与方法,仿佛是教育教材书上中国近代教育的缩影,也是未来教育的畅想。
陶行知先生多次出国学习,他曾写过一首诗问自己出国学习的初衷,“花费许多人的血汗钱,说要看看世界,我不问你别的,只问你有什么东西带回来?”所以他回来了,在那个风雨飘摇、生计尚且艰难的年代,投身于辛劳的教育事业,所谓疾风知劲草,时势造英雄,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在战火斗争之中熠熠生辉。谁说书生百无一用,精神食粮也可令众志成城、锐不可当,国难当头,亦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行知先生人生中的最后一百天,仍然在忙碌的奔波与政权的压迫中度过,后因过度劳累与世长辞。当时中国教育百废俱兴,周恩来总理去信希望他能成为新中国的教育部部长。我不知该惋惜他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还是该为他感到庆幸,至少他赴身于热爱一生的教育事业,宛如将军马革裹尸而回,而没有因丑恶的政治倾轧亡于同胞之手。
回望行知先生一生,我想他是幸福的。有爱如生命的事业、有奋不顾身的理想、有扶持理解的爱情、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一生会被一代又一代教育者所铭记。但其中的艰难困苦,亦非这短短的参观所能知晓。可我想追寻信仰本身就如逆风持炬,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大师虽已逝,精神永长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