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培训心得
2016年10月16日,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来自美国的国际未来问题解决项目组的两位资深讲师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学老师带来别具一格的思维风暴课。创立于1974年的国际未来问题解决项目是一个全球性的教育项目,旨在鼓励学生展望未来,重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大量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经验。因而,领跑“问题化学习”的上海地区与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学生批判思维培养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了此次以“发展批判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主题的中美教育交流论坛暨培训活动,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输送了新鲜的来自国际的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知识。
两位讲师首先明确了未来问题解决项目与创新问题解决项目以及两者的关系。
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包络全球问题解决、社区问题解决、情景表现、情境书写以及以行动为基础的的问题解决。此项目创立于美国,所以具有当地特色,比如他们比较关注社区问题,将其作为未来5大问题的第二大问题。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关注的应该是世界观层面的问题,这里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未来,尤其是关注未来生活中可能会产生的几大问题。
而创新问题解决项目则更多的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即面对未来生活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如何着手解决。他们提出了创新问题解决思路。创新问题解决思路或者叫创新问题解决过程应该分为三大部分六个步骤,三大部分即理解问题、生成想法与准备行动,六个步骤则是三个部分的细化具体化,理解问题包括明确问题与选择一个潜在问题两个方面,生成想法即产生解决问题的想法,准备行动则包括生成和挑选标准、采用评分标准以及发展行动计划三个步骤。
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创新问题解决的创新应该包含两个方面,首要的就是进行头脑风暴式的发散自己的思维,生成新的、大量的想法,要不拘一格,要无拘无束,可以狂放不羁,保留评价,不批评也不能表扬,不断地进行结合和改进。具体可运用头发风暴、性质列表、scamper等生成工具帮助生成大量的想法;面对如此众多的想法,接着就要以批判性思维为主导,运用肯定性评价原则,慢慢聚焦到最好的想法上。这需要细致,需要积极的心态,需要紧盯着目标,也需要具体的聚焦工具,如ALOU以及WIBAI/WIBN。
接着,两位讲师选择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开始,演示创新问题解决的过程,从明确挑战、选择一个潜在问题、想出解决方法、选择标准、采用标准到最后的发展行动计划。同时明确了创新问题解决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如在第一步明确挑战和第三步想出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可以从艺术和美学、基本需求、商业和贸易、沟通、国防、经济、教育、环境、道德和教育、政府和政治、法律和正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娱乐、社会关系、科技和交通等各种方面考虑,讲师还给我们列出了一张目录清单,让我不得不惊叹于他们对于研究的细致。
两位美国讲师系统地阐述了其项目以及批判创新思维教育的经验和方法之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余党绪老师,谈谈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他认为批判性思维需要开放性与理性相结合,一味的开放与多元,难以深入,导致缺乏深度分析,同时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因为独立的思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对于中学生来说,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更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与两位美国讲师对于创新思维中生成与聚焦思路具有一致性。
就此次培训内容中,有几点我感触颇深。首先是概念上,批判创新思维中的批判和创新应该是各种侧重,创新思维更侧重于生成,而批判更侧重于聚焦,我们在思考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应该打破条条框框,就问题进行广泛的思考研究,但是问题的解决一定要有针对与指向性,这就更需要我们运用批判思维去聚焦。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这两种思维方式应该是穿插或者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的概念上就不用明确区分,一方同时可以指代另一方;其次是欧美学者在研究上讲求的科学化,与中国人重整体直觉感知不同,他们对于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方法、工具的运用使我大开眼界,记得大学时候去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面试的时候被主考官问到的一个问题,每天面对大量的数据的涌入的时候,我如何确保数据输入和传达无误?我只能回答我尽量小心仔细,苍白而无力。我们需要更多的实际的工具去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这些生成工具与聚焦工具,可以运用到我们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甚至是启发学生思考的时候,就可以引入生成工具与生成想法的列表,引导学生更广泛地思考,而不是冥思苦想或者绞尽脑汁却不知道怎样思考,怎样思考比思考什么更重要;最后对于在创新问题解决过程中挑选标准与采用评分标准两个步骤的提出,其实是一种对于反思与检验的重视以及科学化、量化的把控,用标准与数据说话才有说服力。
国际未来问题解决项目的创始人保罗•托兰斯说,今天的学校可以教授的最基本的技能就是问题解决能力……事实上,教授问题解决技能可能是真正成功教授其他基本技能,如读、写、算术的关键。学生的日常学习囿于语文、数学、外语等几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囿于学校与教室,囿于考试与升学,正值青春少年的他们是满怀理想与激情的,如果能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培养他们的批判创新思维,那他们应该增长的不仅仅是实践上解决问题的能力。(汪亚伟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