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一世耕耘
化学组 张婷
这已经是第二次参加陶行知纪念馆了,上一次是在南京,天空阴沉着,纪念馆里到处回响的是悲愤的音乐,当时的心情也是无比的压抑。而这一次,2015年10月17日的这一天,天空无比的清澈,通往陈列馆的一路上都有绿色的藤蔓缠绕着,温暖的阳光倾泻在碧绿的水面,水面上的睡莲也朦胧般绽放着,一切都是那样的安详与美好,这也使我对陶行知先生的峥嵘人生有了新的感触,三尺讲台于他而言是幸福,一世耕耘于他而言是信念。
“学陶”是学校历来的传统,周六一早我们就乘车前往上海陶行知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上海市宝山区武威东路76号,一条安静的巷子里,门庭很普通,走进去才发现里面的别有洞天,有池塘、小桥、山石、曲径,在葱葱郁郁的植物掩映下可以看到先生的汉白玉雕像。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自右侧长廊进入纪念管内,长廊里挂着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冯玉祥等人对陶行知先生的评价,让人不禁肃然起敬。纪念馆内按照时间顺序,从陶行知先生的孩童时期到长大投身教育事业,以文字、图片、模拟场景再现和旧物展示的方式向我们介绍了陶行知先生这一生的奋斗岁月。
关于理想,关于教育,关于爱国,陶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名言。这一次参观,给我留下来印象最深刻的是他14岁那年在宿舍墙下写下的那句: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连自己的未来都无法确定,却坚信自己可以为祖国做出一些贡献,能说出这样的豪言壮语,让人不禁感叹,真是时势造英雄!回想自己从小到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再反思自己为祖国所做出的回报,真的是微乎其微。陶先生在26岁时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成归来,开始了他富有报国理想的教育事业,并将西方的教育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先进的教学思想,并在农村教育中展开了积极的实践。而26岁的我呢?也是从大学毕业,说不上学有所成,但也了解了一些教育理论与方法,与陶先生唯一类似的是,我也在开始着我的教育事业,不同的是他是充满豪情壮志的救国理想,而我是应付考试的教室课堂。时代不同,国家目前稳定与昌盛,不需要我区区弱女子去做出一番事业,那么学生呢?不管时代再怎么变,学生的成长只有一次,既然成为了他的老师,就应该更多的教诲他做人做事做知识,而我做到了吗?陶先生在上海创建山海工学团时,提出了“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的口号,对学生进行了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等等,这些都是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而我们现在的课堂教育,虽然也在提倡走进生活,学以致用,但除了面对考试,我们的学生真的会在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先生的名言,现在来看对我们的教育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与实践不能脱离。
三尺讲台,四季守候,一世耕耘,是陶行知先生这一生为教育事业奋斗的写照。如今我的面前也有一块三尺讲台,不求先生这般功绩,我是否能做到先生这份坚持?
我想,我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