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情怀
外语组 徐江涛
在读本科的时候我就参观过陶行知先生的纪念馆,成为真正的人民教师后又一次有幸到了位于上海的陶行知纪念馆参观学习。“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也是他一生的写照。整个参观过程中我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回顾了陶行知先生光辉的一生,深受鼓舞。我想教育不仅是一种责任,更应该是一种情怀。
令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是陶行知创办学校中丰富多彩的课程模式。陶行知先生在那个年代就开发了选修课程并实施得如此顺利,实在是令我惊叹。戏剧课可以下乡表演,文学课可以田间采风,种种课程都以让学生实践为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习效果。反观如今的一些形同虚设的选修课程,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停上更是家常便饭。也许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老师们有心却无力,然而课程在教育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我真心希望能有一些孩子们热爱并乐在其中的课程,使他们将学习融于生活。对教育的思考永远不应该有尽头,任何有教育理想的人都应该像陶行知先生一样毕生追求更好的教育。为了真正做教育,陶行知抛弃了很多本可以得到的优渥条件。他一方面躬身教育实践,提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让知识在基层人民中传播,使教师摆脱了高高在上的形象,而成为了一个个鲜活的孩子们的身影。另一方面,陶行知先生不忘自己的进修学习,多次访问教育强国,学习先进思想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念。他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的穷苦人民,让教育的希望之光照向每一寸土地,这对他来说即使教育者的责任,更是一个普通教师应有的理想与报负。人们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努力成为最接近太阳的人。只有追随理想的太阳,才能光辉施教人生。然而,我们若是去各高校的研究生院看看便会发现,登记在册的中小学教师并不占多数,大多数人想:我的水平教中小学生还不够吗?反正饭碗也有了,何必折腾自己。我们的教育情怀似乎已被生存的重担踩在了脚底。
教师与其他行业不同,人文关怀更是一个教师的必需素养。陶行知先生有知识有文化,但更重要的是他对教育的敬畏之心,对学生的博爱之德。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珍贵照片,一幕幕感人的画面都是他师德师魂的写照。无论是教孩子识字读书还是让孩子学做真人,他坚信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近期各地“幼师虐童”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社会各界纷纷指责个别不合格的人民教师的累累罪行,尤其是作为同行的其他老师更是愤恨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这些老师虐待孩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也是和他们平等的人。人会犯错,人也会悔改;人会有情绪,但人还有一个本领那就是调节情绪。只有在心里明确了教书育人这一使命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发展。这个高度不是说我们要把自己抬得很高,而是我们要把心中的教育情怀摆在最重要的地方。成功的教育必然是一个爱的过程。
我想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问题,山村里仍有破败的校舍,校园基础设施仍然不够普及,校车事故等问题仍然威胁着孩子们的安全,连中学文化水平都不够的老师仍担任着一个年级或整个学校的教书工作……奇怪的是,人人都拿孩子当宝,说他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但频发的令人心寒的事件却让我疑惑我们的孩子还是宝吗?教育应是中国梦的希望,然而有时望着庞大的三公消费数据不禁想到,如果这笔钱的一半拿来投入教育,我们是否能多听到些朗朗的读书声,是否能看到陶行知先生期盼的未来社会正被慢慢勾画出的轮廓。
作为一名老师,我感到责任重大却能力有限,因为很多事情并非一己之力可以撼动,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情怀应当成为烙在教师这个全体身上的印记,这样我们才能够扛起国家的教育大梁。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对中国人的几点评价耐人寻味,他说中国人不为强者的坚持伸手,愿为弱者的妥协流泪;不为大家的利益奋斗,愿为大家的不幸怒骂。我想我们已习惯躲在后面,让先驱者去抵挡责骂或质疑,而后再摆出正义者的姿态为自己正名。一个人应该勇于承担,勇于追求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而这与年龄,性别,外貌等都没有关系。只要你还有梦,只要不甘于被社会磨平棱角,就应该无悔青春,同心同力投身教育,为自己,也为孩子,更为教育梦。
最近有一句话颇为流行: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这句话挺有煽动性,它引发出我们对人生价值的省视和思索。但我们的青春真的只有疯狂可以标记吗?我想我们还有教育梦。疯狂也不只是属于年轻人,只要仍有思想,仍有心力,我们仍可以为了心中的教育情怀疯狂,何谓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