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师发展>>青年教师成长营>>文章内容
青年教师成长营教学反思(第十三周)
发布时间:2012-12-04   点击:1272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成长营初级班成员

 

《获得教养的途径》反思

语文组  李文谦

又是一次临时决定的公开课。常州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会在周二来到学校听课,新教师的课必被听。我一开始没意识到什么,觉得他来了,我没必要特意去把本来的阅读课换掉,课型就是这样;况且我的课在上午第四节,大家都去吃饭了,教研员应该不会来(人在某些情况下总会想着避一避)。像上次组内公开课一样,我觉得这没什么,该怎么上还怎么上,不能因为外在的因素就变更计划。后来备课组长王老师说我的课一定会被听,课程与教学处的吴主任特意来关照组长给新教师的教案把把关。组内的“老”教师纷纷为我出主意,帮我分析将阅读课作为“公开课”的关键所在与操作难易程度。《想北平》的话,我以前是上过的,但要将两节课缩成一节课,我还是觉得不这样做为妙,上次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呢。于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成为我的选择,组内老师觉得这篇课文挺难上的。

在实习时我听过这篇课文,写毕业论文时我还将那位老师的课作为案例呈现并作出了分析与改进建议,到我自己要上时,才知道这篇课文的难以讲授:整篇课文围绕着“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这个观点展开叙述与论说,整体的结构是比较清晰的,但是分论点的概括难度很大;课文中有好些语句的理解难度也很大,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年轻教师与比我还年轻的学生,人生阅历的不丰富、阅读量的微小、思维的深度与成熟度等方面都是影响文章的重要因素。

我本来是准备对全文的内容与结构作个梳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就提出来,或者由教师提出来,再全班讨论“经典”作品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因素,由此教师给学生以读书上的正向引导,结束课文。后来我的师傅在看了我的教案后,提出“梳理文章”很容易让班级沉默下来,建议我换成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语句的方式组织课堂,关于结构的梳理可以不做。在思索了一段时间后,我接受了师傅的建议,毕竟那些很有哲理性的语句能被学生理解(不求全都深刻理解)才是主要的。

为此我将课文读了好几遍,将自己初读时不太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反复地读,反复地揣摩;学生们会在哪些地方的阅读遇到困难,我尽可能地多去预设,并思考如何讲解或调动学生们才能使他们理解更快而准确。后来我觉得“举例子”是最好的方式,一些艰涩难懂的句子在经过事例或生活实际的处理后会一下子变得通俗易懂,这在此前的课堂上也得到了印证。于是我便试着去寻找一些书籍(影视也可,但主要还是书籍)来为课文中的语句例证,在我阅读量那么少的情形下终究还是达到了目的,心里居然在小小的惭愧之余是更多的喜悦。

与上次组内公开课一样,学生们一改平日上课时的沉闷,这次上课学生们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我在想,平日里的课上我都会提到学生们在“学习手册”中提出的疑问并进行讲解、讨论交流,所以学生们觉得就不用自己再在课上提出疑问了,老师会当堂提出的。不过话说回来,这堂课本就是让他们提出疑问,而这篇课文中的很多句子也确实有点难以理解,也算正常。)而好几位积极地主动发言和他们发言的质量之高让整个课堂的呈现效果还是不错的,而我所举的书籍的例子,同学们绝大多数了解基本情况,在相应句子的理解上比较易于接受。这次课,整堂课比较完整,学生们提出的疑问(有七个)都在课堂上即时探讨了(不敢说学生全部懂了),没有出现一两个疑问来不及探究的糟糕情况,比较遗憾的是我再结尾总结时居然说“如果还有什么疑问,我们下节课再讨论”这样的话,应该改成“文中若仍有不太理解的语句,课后可以找我或同学交流”才对。

教研员周於老师评课时指出了几个细节上的问题,如板书上应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导入中莫言与黑塞的联系有些随意。周老师说这篇课文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因为第一层,学生们必须对文中的观点、语句有准确恰当的理解,第二层,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们得能够结合自身阅读实际去谈理解、感受。我非常赞同这个观点,下次再上这课得好好斟酌斟酌。

2012.11.3

 

 

 

阅读批注的一点心得

语文组    黄洋洋

最近高一的同学都在通过“相同主题阅读”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章的理解鉴赏能力,一开始同学对于做批注还是非常认真的,也是有所收获的,有所得的。但是随着其他功课压力的增大,做批注往往流于形式,语言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能够提高。于是我就总结了几种不同类型文章做批注的重点。

散文的批注切入点应该从“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去做批注。文言文的批注主要是从句读方面去做,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句子倒装、通假字等等,文章思想的批注应该放在第二位。小说的切入点应该可以从“人物”“环境”“情节”等角度去分析研究。

之前。同学们的批注可能都是无意识的批注,根据自己的阅读视角去读课文,而经过这样的指导以后,我想他们的批注多多少少都是有意识的。

 

 

 

《任意角》教学反思

数学组  刘万稳

《任意角》的教学重点是任意角的概念,教学难点是把终边相同的角用集合与符号语言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重新定义角的概念,我通过备课的立足点就是学生关于角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前他们已学过一些角,如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实例,如在体操、跳水中,有“转体720度”,“翻腾两周半”这样的动作名称,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重新定义角的必要性。从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从自身的角度看,讲与练时间控制的不好,自己讲的相对较多,学生练习的时间相对来说,还可以再多一些。同时,在督促学生动笔书写方面,显得不够;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不够灵活,计算能力也有待加强。

 

 

 

开课反思

数学组   黄龙孙

1126日开了一节关于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课,听完周敏泽老师的评课,觉得收获还是蛮大的。

周老师先对这堂课的整体结构做了一个简要分析,认为框架较好、结构完整清晰,有很多都是我设计时没想到的。先复习函数中解应用题的模型,再通过一个问题,来回顾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指出现在有导数之后解应用题的一些不同之处,接着通过一道练习来强化和巩固,且与前面有变化,后面再通过实际生活问题和物理中的问题讲解和深入剖析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这节课,周老师也指出很多不同之处。例1讲完后总结的3点有点乱,搭的不恰当;单峰问题,要强调清楚要说明函数的单调性;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具体分析时,对于审题,讲清问题是函数问题还是方程问题,如果确定自变量和目标函数,以及模型是函数、方程还是不等式问题;对于解模,一般是求最值,现在主要用导数求解;自变量选择可以用例2讲一下;对于格式问题,应注意书写规范——建模、解模、回答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8

数学组    王婧

期中考试过后,找了一些学生谈话,跟他们一起分析了考试的情况,同时也了解了一下他们的学习状况和一些想法。我觉得高一新生普遍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通过与一部分学生的交流,同学们普遍反映数学课能听懂但作业不会做。不少学生说,平时自认为学得不错,考试成绩就是上不去。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重视直观、形象教学,老师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从深层次来讲就是简单地模仿,为了提高成绩,不少初中教师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多次有时一道题甚至要讲七八遍。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严格的论证和推理,而学生往往很难接受并灵活应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这正是他们对高中数学无所适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还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他们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遇到难题不是动脑子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科学地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还有些学生考上了高中后,认为可以松口气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生还没养成归纳整理的习惯,以为只要会做题就可以了,熟不知高中的题目是做不尽的,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和一类一类题的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否则只能钻入无穷无尽的题海中无法脱身。

 

 

 

“解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

外语组  金曦雯

目前,我们发现学生语法题目出错,不在于语法规则不清楚,而是不具备语境分析能力,即在丰富的语境中解构长难句的能力。意义建构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杂糅,语感和规则杂交,学生明显存在困难。因此,如何在平时的课堂和课后作业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解构语篇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有些看似很容易的语境,学生的理解总是超出你的预设,最容易犯的错误是钻牛角尖。结合本单元主要话题 Tales of the unexplained”,读本中给出了关于“百慕大三角、UFO 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我们可以利用预期产出性比较高的文本,让学生有意识地对一些长难句进行解读。这是否可以佐证Swain输出理论的关注作用?有待后续的教学实践考证。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反思

地理组   孙越雯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第二章第二节的重点内容,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记住、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成因、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会应用,本节内容综合性较强。

最初,感觉如果只教师在讲台上逐一讲解各气候类型,较枯燥。因此设计让学生分成小组,自己去整理资料,再展示他们小组的内容。在第一个班上下来,让学生找资料,一个同学在讲台上讲解一到二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特点。,一个同学在黑板负责记录同学的发言(意图是考察学生记笔记的能力)。发现一个接着一个这样照着稿子读,仍然很枯燥,而且比较乏味,学生在下面听的效果不好,并且另外一个学生在黑板上记录的格式也不甚标准,本节内容最终要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标准而规范的形容气候类型特点的语言。因此,在第二个班级改进了一下,学生边讲气候类型,边看这个气候类型的实际景色,气温和降水图,比第一节课稍微好一些。但一节课上下来,还是感觉内容单调,并且只是一个个气候类型的罗列,没有进行系统的分类,甚至必要的对比和分析。

后来,听了本组两位老师的相同内容的课之后,发现两个班级效果较好。原因是,一、一位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能够根据相应气候类型,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进行讲解,并且,在黑板上画出地图,一起分析成因。并在相应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并不局限于课本。二、一位老师的系统性很强。讲课简练、清晰、明确,并进行前后的联系,使学生形成记忆链条,掌握规律,构建知识框架。三、形式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学生自我知识的生成和自主知识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应该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内驱力上多下功夫。继续努力。

20121130

 

 

 

教学反思

政治组  唐涛

本周六,常州市八校联合教研活动在省溧中开展,我有幸听了政治学科省奔中严建新、省溧中陈文娟两位老师关于《国家财政》两节课的同题异构教学,收获颇丰。重点是关于教学方面的启示。

首先,知识点呈现要清晰,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材料来呈现和分析知识点,清晰清楚是最重要的,这样才利于学生的接收。两位老师一位是通过知识点的罗列,一目了然的呈现;另一位是通过板书的形式,在过程中呈现;都起到了好的效果。

其次,提问要循序渐进。这里的循序渐进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对学生思维特点的遵循;二是提问难度的递进;两位老师从头到尾,依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设计和呈现了一系列问题,并且在难点知识点“财政对于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设计了从易到难的系列问题,对于学生思维的调动效果非常好。

再次,体现政治课的功能。政治课的功能主要是培养思想、道德、政治素质优秀的公民,我个人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视野、胸怀和意识。这节课的重点是影响财政的因素和财政的作用,尤其是财政作用这一块,两位老师都紧扣学生作为公民的这一身份,让其结合财政的相关知识,分析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发展方向并提出解决措施。无形当中锻炼了学生关注社会和国家的意识。

最后,基本功要不断夯实。作为一名青年老师,在听课时我尤其关注授课教师教学处理方面的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关键知识点上的教学设计、PPT制作、案例选择与情境设置、板书设计与呈现等等,在这些方面,两位老师都各有千秋,我很受启发。

在最后的评课活动中,大家围绕“选择适切的学科课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教研争相发言,各抒己见,这让我意识到,听课是一种实践的体验,评课更是一种理论的盛宴,各位老师在教研室顾老师的带领下围绕政治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活动在大家对于政治教学创新的期许中圆满结束。

 

 

 

 

 

 

编委会成员

语文:李文谦、黄洋洋

数学:刘万稳、黄龙孙、王婧

外语:金曦雯

地理:孙越雯

政治:唐涛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