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反思
语文组 李文谦
由于学生对“意象”几乎不了解,很多人在预习中提到了诗歌第三节的断句问题,所以我花了两节课来教《相信未来》,后一节就是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本诗的朗诵方式。
从课堂上学生们的听课状态与我自身的感觉来看,关于意象的讲解,学生们学得比较好。“意象”的基本含义讲解之后,我特别强调“作者借意象表达的情感、志向与物象的特征是分不开的”,并举“月”的例子,从团圆、离别、思乡、悲欢离合与人生无常、美好、纯洁等多个维度阐释“月”可能的意象含义。后来学生自己述说“蜘蛛网”“炉台”“雪花”时准确地抓住了物象的特征去表达它们的象征义。
而诗歌第三节的断句探讨,学生们分成两派(有分歧的话,可以说基本上就是这两种),手指、手掌是作为名词(宾语)还是状语、谓语,我没有赞成哪种,也没有否定另一种,但学生们似乎还停留在“必须有明确答案”的阶段,仍不是很适应开放的、个性的语文学习。另外,我对两种断法的具体阐释还不够有吸引力,不是很能够说服学生。只是阐明修辞与气势的增强,而不从整节诗的气象去解释,确实不能让学生们真正地进入两种断法的意境。
简要地说了下朗读的规则与方法(“学习手册”上的朗读知识与课本后的“朗读提示”),播放了一段濮存昕朗诵《相信未来》的视频,我便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小组讨论的上课方式,不论在哪个地方、在哪个年龄段、在哪个课堂,都是受到学生们欢迎的。但如果不加以指导、监督与指导,小组讨论很容易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受益,所以我在开学第一课上便明确指出小组合作讨论是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并提供了大致的讨论进行的形式与成员分工。学生们就被分派的部分展开了实在的热烈的讨论,每一个小组都要派代表到讲台上讲解朗读方式并就地朗诵。不管是上台讲演的,还是台下观看的,无不全身心地投入,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是真心喜欢上课的,他们呈现出来的效果自然不会差。只是学生们还不太放得开,朗读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可这有什么关系呢!虽然我花了一个小时的大课去让学生们讨论、交流,但我觉得这时间值得!
关于吟咏、朗诵,可做的工作实在太多,我还只是稍微入了个门,以后会多多注意这方面的教学,加强自我修养的基础上让学生们学得更充实、快乐。
2012.9.14
《赤壁赋》教学的反思
语文组 黄洋洋
由于期中考试临近,根据年级组的统一安排,我决定这个星期五上《赤壁赋》,上高中时,我就上过这篇课文,以为自己很熟悉,但是周二下午去听了王传兵老师的课,里面有很多文言知识告诉了我,“学无止尽”,才知道有很多东西要去学。
比如天干地支纪年法,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陈思武威申酉戌亥”,还有根据西元历年法来推算中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此外还有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来对每日命名。
在课堂上进行了讲授,教学效果感觉很好,感觉学生也学到了知识,都是一脸崇拜地望着我,上完这节课,就感觉自己的信心大增,把之前上公开课,那种不舒服的不自信感全部忘记了,感觉自己又重拾了信心。
教学反思
数学组 刘万稳
本周需要反思的内容主要分为讲课和作业反馈两部分。课前自认为备课较充分,其实上完课后还是暴露出较多的不足。比如师生互动中设置的问题;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主题应该更鲜明,并且要相对完整,最好不要日后“打补丁”。讲解试卷亦如是。在讲清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将教学内容分类,让学生对某一类问题的感觉更明显,理解更深刻。另外,学生作业的更正,具体措施是平时大部分是学生自己先改,然后让学生主动找我面批,期间如有问题可以问我。但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好,有些学生需要更正的问题有可能还是不会,但并不愿意问这些问题。而我此时主动关心这样的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够,没有弄清这些学生为何不愿意通过师生或同学之间的交流将不懂的问题搞清楚。这些学生往往都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更需要我的关心和帮助。最后,重视课下跟学生的交流,时刻了解他们对于课堂的需求,从而通过这些反馈改善教学。
听课反思
数学组 黄龙孙
第七周去一中听了《平均变化率》同题异构的两堂课,两位教师从不同展示了数学课堂的精彩。
第一节课是以标准的公开课和优质课的标准来设计和讲解的。先由前面假期回来后很多知识点和题型的遗忘,联想到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作为情境引入新课,引入非常自然。根据遗忘的快慢,发现这个快慢既跟量有关也与时间有关。再由温度变化进一进讲温度变化的快慢取决于温度差与时间差的比值,并用具体计算来反映得更明显,后面再抽象概括一般的这种变化率。接着是一个互动环节,学生举的事例也很丰富。再接着是讲解新课,让学生根据前面的例子构建数学模型来刻画函数在某一个区间上的变化的快慢程度,……。
第二节课是一节大师级别的课,讲解较多,层层深入。用温度曲线作为情境引入新课,重点讲解了引入平均变化率的必要性,数形结合,平均变化率——数量化——数,陡峭程度——视觉化——形,一个是直观的,一个是近似的,还重点讲解了平均变化率与单调性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启迪学生考了当两点越来越接近时连线的斜率越来越接近于切线的斜率,这样就是慢慢精确,为下堂课做好铺垫。
总的来说,第一节语言清晰简洁,引入过渡讲解自然流畅,课堂交流互动课堂气氛都非常顺利,是一节漂亮的公开课;第二节是大师级的课,问题设置多,层层深入讲解,剖析深刻,让学生拭目以待下一堂课。
教学反思(4)
数学组 王婧
周四下午,数学组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通过这次交流,收获很多。
一堂好课,评价方面有很多,但是,以下几点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首先是观念。有效的课,效在哪?效就在学生所得,学生通过这节课,达到怎样的收获,是知识点的增长,是技能的提升,还是某个细节学生由困惑变得清晰。学生熟悉的内容一带而过,多在他们的疑难点花时间。核心就是让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知道到知道,由不清楚到清楚。数学课可以让学生开开心心的,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复杂的计算,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艰辛,从而得到磨练。其次是对教材的处理。对教材要有另外的思考,题目要自己对其进行处理,设置的问题,最好要让学生形成思维。然后是关于教法,教学的规范很重要,上课的礼仪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般的课堂分为五步五段:复习引入——展开教学——巩固——练习反馈——总结。上课的过程要讲究,例题应该是教师讲教师做,练习是学生做,探究探索题师生共同处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量注意以上几点问题,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和授课方式。
教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
外语组 金曦雯
听一些公开课,有时我们很难从单向的师生活动中看到教师对阅读、写作、交际等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长远眼光,很难看到他们对学科教学本质的思索与叩问,很难从课堂中读到鲜活的教育学、心理学的“运用范例”。于是,我们看到了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但这些声音多为教师意志的另一种体现。教学思想和知识内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是雕虫小技。真正得到了教育教学指导,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学设计并不需要你搜索枯肠,它像一口深不可测的古井,常年渗透出清凉的思想与灵感。原来,教学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因此,教师是否具有成与败的教学体验、是否有尝试的勇气、坚持的品格,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智慧,是实现理念到行动的关键。
课堂提问的技巧
外语组 刘志凤
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课堂提问的技巧,直到我最近听组里资深老师讲课,并观察她们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作答方式与我课堂的一些区别,才发现原来课堂提问的学问如此之深。
我的课堂提问很随意,有时候没有深浅之分。叫学生回答总是喜欢叫那些自告奋勇的学生。而资深老师呢,她们的课堂问题设计的很是有层次。一开始设计的都是那种非常简单,回答率基本上是100%的问题。然后逐步加深。每个问题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逻辑关系。
在叫同学回答时,有的老师在碰到学生不积极时,选择开火车的形式。我一开始觉得这种方式有点不妥,因为有些学生就是没有准备好,或者不想说。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种方式可以增加许多想说而不敢说孩子的课堂参与度。
当有些学生不会回答、或是不想回答时,我一般是叫他们坐下再去选择其他的学生。而有些老师做的很好,他们先是鼓励这些学生说他们把机会让给了其他学生,而后再要这些学生选一些其他学生来帮忙回来。这样一来这些没有回答的学生不仅没有丢面子,而且还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2012.10.24
音乐之于教学
地理组 孙越雯
为期一个月的小合唱排练活动即将结束。在这一个月里,虽然我经常扮演“打酱油”的角色,但是从练声到唱歌,最后到突破原有音律的限制……整个过程给予我很多,由此我联想到课堂教学,教学其实跟这次小合唱排练活动也有共通之处。以下谈几点体会。
一、练声。首先唱歌前要练习,从低音区到高音区,通过简单的发声练习,让人逐渐去适应,扩大音域。而练声的重点不但要让人找到一种歌唱的状态,还要让人适应最低音和最高音。一位老师在这次活动即将结束时这样形容:她发现以前达不到的高音,现在也能唱上去了。因此,在练声的过程中,我感觉,教学同样需要“练声”。首先是让学生找到学习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是通过老师的指引后,学生自发形成的,是潜移默化、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获得较深的知识储备和具有较高的学习、思考能力,而这一形成过程是不让人感到突兀。
二、演唱。在唱歌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发音是有力的,乐曲是有主线的,在主线中要有张弛之分,有强弱之别,更要换气、要丰富、要有意境、有韵味、有美的东西。一位老师这样形容歌唱:在观众迫切的想要听下一句的时候,需要停顿,要千呼万唤后才唱出来,这样才会达到音乐的魅力。我觉得演唱过程中每一处用到教学中都需要认真揣摩。比如主线问题。教学中的思路必须是明确的,主线必须是清晰的,每个知识点必须落到学生的实处,学生是真正掌握的,真正听懂的。而一堂好课是需要有跌宕,需要留白,更加需要换气。那这些如果落实到教学中,比如如果换气,在哪换气等等,仍然需要我今后去认真思考。
三、突破。一首《半个月亮》几乎已经唱遍了,唱烂了。老歌新唱,是一种突破。而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或者教学过程中的重复内容,如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从不同层面思索,教师如果突破自我,这些问题对我而言仍然很难解决。
最后我想说,有付出就可能有回报,没付出注定没有回报。教育教学亦是同样的道理。认真准备了,即使出现问题,也会从中悟出点什么,并且今后规避。如果没有认真准备,那就一定没有所得,没有收获。
ps:向这次参加小合唱联系的所有演职人员致敬。
2010年10月26日
教学反思
政治组 唐涛
本周的教学在前一周复习课的基础上,我主要利用两课时做了两件事情,一是结束第三课新课,为下一周的完整教学清理散落的知识点,二是习题的讲解,下周的目标便是第二单元即期中考试前新课的结束。
通过习题讲解,我首先发现学生在解题时还时不时的会沿袭初中的思维,乃至平时的学习也同样如此,经常有学生会跟我说“老师,我们初中的政治就是划划背背的”“老师,初中的课老师经常让学生上”“初中还有政治早读课”;可想而知,初中的政治学习有时候对于学生就是机械的记和背,考试便是机械的找和填。但是高中政治不一样,它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成熟性,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注重考察学生是否关注社会、联系生活、分析热点,更强调学生因为“公民”这一身份而应该具有的素养。所以,孩子们,是你们该长大的时候了,这个社会是你们的,你们要学会主动的走近社会,理性的分析社会,积极的服务社会。
通过新课零散知识点的清理,我发现学生目前新课学习的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对于新授课的重难点掌握的基本到位,这是政治课教学必须加以利用和保护的资源,以期中考试为契机,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对问题的清醒认识。另外,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进度的快慢依然需要精准把握,虽然在期中停课复习前能完全结束新课,但相比于上的更快的老师,复习时间必然要欠缺一点。从现在起也必须为期中复习作好准备。
编委会成员
语文:李文谦、黄洋洋
数学:刘万稳、黄龙孙、王婧
外语:金曦雯、刘志凤
地理:孙越雯
政治: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