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0-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杨凯华
殊途同归寻“光明”
——梁丰高中“同题异构、高效课堂”《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教学展示的听课思考
语文组 杨凯华
2011年10月14日星期五上午,笔者随语文组周娴、奚晓莺两位老师及数学组、外语组、物理组、生物组、体育组共十七位教师在教师发展处主任冯健的率领下来到位于张家港的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参加了该校召集组织的“同题异构、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笔者与省常中语文组两位老师及来自“晋、冀、鲁、豫、苏、浙”六省中学的部分语文教师观摩了三堂风格迥异的语文课,课题同为迟子建《光明在低头的一瞬》。授课的三位老师分别是来自河北邯郸一中的郝瑞鹏、山西长治二中的任兆瑞、江苏省梁丰高中的曹大炜,三位老师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上得十分精彩,各自展现了自己的特色。课后,来自河北邯郸一中的专家王老师和来自梁丰高级中学的专家高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课做了较为深入的评析。王老师首先将迟子建此文内容概括为“信仰外化在普通人身上,老妇人将精神安放得明白、纯净”。分别指出郝老师将本课分为读和写两部分进行教学,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基础性要求、教学设计、课堂把握等等方面要求较高,所以郝老师在学生写作训练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现成的素材以及一篇例文,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而非被动迁移,效果较好;任老师的课在王老师看来总体上是以阅读为重要教学指向的,这也是我们采纳较多的教学方法,不过,他还认为,在主旨把握的教学处理上,任老师可能还存在一些疏漏,主旨应该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向,而任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出主旨句的时候并未给出一个明确的指示,比如“光明”在迟子建看来是指什么?“仰望”又是什么意思?再则,王老师还指出任老师在教学细节上的拐点处理的问题,他认为任老师在拐点上拐到了“仿句”的知识教授上,引领学生得出“幸福”“生命的意义”等思考这些似乎与文章的关联性并不大;王老师认为,曹老师的教学总体而言有点“拷问式”风格,在开首和结尾的处理比较好,开首处对迟子建的介绍颇具特色,介绍了一个获得众多殊荣的女作家、文坛绽秀者的内在丰富性,并糅合了自己的理解。结尾处糅合对本文“信仰”的认识,指出迟子建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人生观与“信仰”的联结,迟子建中年丧夫的悲惨经历让其深受重创,那么她是以何种“信仰”支撑下来、生存下来的呢?也就是说,曹老师的处理结合了作者的“信仰”认知。梁丰高级中学的高老师认为我们诸位语文教师在进行一场类似于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的工作,三堂课风格迥异、中间有十分钟的间隔,是谓之“习”。这种特殊的“习”令我们经历了一次课堂教学的头脑风暴。高老师认为任老师的“仿句”环节设计不仅照顾了考试的要求,而且也照顾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交给学生,这样做正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处理方式,另外,他的这种设计也围绕了文本来进行,并非完全脱离文本。同时,这种方法也结合了高三语文知识点的复习,对于考试与阅读涵养的结合是有其优势的。高老师令笔者印象深刻的评点是,他将三堂课的关注重心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即“写”、“文”、“人”,“写”是对文本的二次解读,“文”不仅仅是关注阅读,而且还关注方法,“人”则立意于鲁迅所说之“立人”,三堂课各具风格和深度。在听过三堂课和专家的点评后,笔者也有了一些感触,笔者以为这是一次十分有益的活动,至少它让我们认识到什么是“同题异构”,什么又是“高效”。所以,总结下来,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首先,就教育教学理念来讲,这种顺应全新课程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关注方法与个性、关注人生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有益于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自觉。郝老师的课堂以激情、活跃为特征,任老师的课以亲切、自然为其风貌,而曹老师的课则表现出行为与语言上的幽默和滑稽,这些风格上的差异可能对于激发学生个体的个性存在各自独特的益处,三位老师都较好地照顾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能够积极发掘学生们的兴趣可能,开拓他们的思维视野,让课堂充满思想的律动,对学生们的价值观的引导也是正面而积极的,这些从他们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中可以表现出来,郝老师课堂上要求学生们进行片段写作的训练,在充分照顾时间的有限性和课堂高效性要求的前提下,他在备课中就有意地搜集了一些正面积极的作文素材,比如“刘丽,最美洗脚妹,资助二十几个贫困儿童上学”、“高仕福、周绍文等拾金不昧的拾荒者”、“厦门拾金不昧的环卫工人肖宝玉”等,这些素材一方面具有鲜活性,另一方面则具有其正确的价值导向性,同时,学生在运用这些素材的过程中也获得了精神的触动,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技术化的处理。不过,正如两位专家提到的,郝老师在选材上还存在一些局限,他把目光还放得窄了些。任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一些与“信仰”可能存在隐性联结的“幸福”的认知、“生命的意义”的思考等等应当说与那种不局限于课本本身的价值教育有不谋而合之处。
其次,就教育教学方法而言,“同题异构”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明确的方法论努力。近年来,各个中小学校都在实践着“同题异构”的构想,这不仅仅是一种上课的努力,同时也是一种观念、方法和思想的变革,作为新型的教研活动或者说教研方式,它提供了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和思想争论的有效途径。以事实来展现我们多彩纷尘的教育理念,以深刻的思想激辩来展现现代教学所彰显的独特魅力,这是这种方式的优势所在。但,这一方式也给我们观测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切入和有效学习此种方法呢?显然,我们需要作一个长时期的、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准备?而教授的教师也需要在教材钻研、教学设计与方法的安排与选择、课堂效果的呈现之掌控等各个方面作深入的而非浅尝辄止的研究。所以,这种课程一般需要有一定经验和教研努力的教师来担任。
第三,就具体的课堂设计而言,三位教师抓住了散文的文体特点,尽管他们的侧重点各异,但都紧扣文本,将文章定位于一种对“信仰”的各异的诠释,在他们课堂设计中,“信仰”被一系列巧妙的教学设计环节所环绕,而最终也获得了皈依,在主旨句“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的处理上就显现出各自课堂设计中的巧妙性,再有就是三位教师都注意到了“对比”、“正衬”与“反衬”等艺术手段在整篇文章中的运用及其重要作用,可以说,这是一种技术上和修养上的共鸣,也是现在我们对于一些课堂重点问题的深度把握之意识的提升。
第四,就学生而言,这三堂课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学生们的支持,除了作为东道主的梁丰学生的热情因素之外,我以为课堂中学生们的自然表现和课堂随机性间隙中的表现则深刻地反映出学生们的收获。学生们在三堂课上获得了各异的精神硕果,无论是写作方面的即兴提升,还是阅读上的锤炼,抑或是在自我涵养上的熏染,他们都能够在不一样的方式与方法中成功地汲取有益分子。这自然是高三学生的自然心理和积累的缘故,以及梁丰的深厚文化底蕴濡染之故,更多的则是这里学生们对这种教学的深切认同。
最后,就教师交流和校际合作而言,让不同学校的教师“同唱一首歌”,展示自我风采,对于他们的成长与成熟,对于我们这些听课教师的成长与成熟是大有裨益的,这我在前文中一再有所涉及,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交锋,一种思想的交流与交锋,是当前中国语文教育界之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甚至是人文与工具结合各派交流的相对较好的机会,只有实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最为耀眼的火花,最终必然有益于教师与学生的成长,有益于中国教育的前进。
三位教师尽管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结合专家的点评以及听课的经验可以发现他们隐约存在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各自侧重,三堂课就教学理念的流派而言可能有差异,就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锐意改革和传统坚守的苗头,但是他们共同指向和关注的则是此文的“光明”,“光明”是什么,光明是迟子建女士所说的信仰,同时也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期待,一种我们总能感触的那点思想火花,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从文本方面说,迟子建的“光明”与此可能存在部分的暗合,而从我们这三堂课本身来讲,他们似乎也在引领学生们、引领听众们、引领这一教研群体走向一种“光明”,这也算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吧。